“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一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支持西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这是我市面临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机遇。特别是国家将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这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二是随着全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步伐的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增强,有利于我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三是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和运营,我市作为连通西藏与内地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资源开发、产业集聚、物流辐射等方面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同时,藏羚羊申吉的成功,扩大了青海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知名度,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四是“十五”时期我市相继建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发展迅速,进一步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已搭建起的“环湖自行车赛”、“青洽会”、“郁金香节”等平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五是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全市人民盼发展、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热情,都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除体制、技术、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约束外,从外部环境看,“十一五”时期,国家宏观调控将更加注重产业结构升级、控制投资规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自主创新,这对于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产业发展层次比较低的我市来说,发展的压力和难度更大;国家控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影响将继续存在;全国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和资本流动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决定吸引生产要素为我所用的地区间竞争更加激烈,“十一五”期间资本短缺仍然是制约我市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从自身条件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增长能力弱。工业发展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特色不突出;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窄、难度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与发展需求不适应;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社会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困难群体比重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艰巨。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提出的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以及实现“三个确保”的要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着眼于做强西宁、服务全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快发展、构建和谐西宁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扩市提位、工业强市、服务业活市、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加快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确保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努力把西宁建成山青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坚持“十五”以来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特别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特别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紧紧围绕建设西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培育更具活力的创新主体,全面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必须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目标,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统筹安排城市布局,完善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能源供应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城市综合应急减灾处理能力。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人口、产业承载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立和形成中心城市、小城镇、农村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增加人民收入、扩大城乡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保障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抓住薄弱环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使全市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二、发展目标
根据省委关于西宁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上在全省起带头、带动作用;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改革开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上为全省起到示范窗口作用;在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为全省起到表率作用;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上为全省起到表率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全市“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再翻一番;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新增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扎实成效,城市形象大幅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百分之十五;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率先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宁;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区域内投资环境优良的创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具体目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