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和科技成果。
以引进人才团队和核心技术为关键,全面提升我省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学术、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具有组织领导重大科技创新活动能力的创新领军人才;一批具有较强组织创新能力的学科、技术带头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发骨干。研究制定优惠条件,吸引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优秀人才来浙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兴办教育分支机构,参与高新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国家级科研分支机构与我省企业实现各种形式的联合、协作、互补,形成新型“产学研”、“产销研”一体化机制,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创造条件,以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
(四)建立完善战略资源合作基地。
发展与资源富集省份政府间的关系,形成资源开发规划和重大合作事项对接制度、定期交流和协调机制,促进与资源富集省份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资源合作伙伴关系。
鼓励矿产开发和矿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购买矿产权独资开发或与当地合作开发,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矿产资源,优化我省的矿产资源供应结构。鼓励我省企业到资源富集地区开展合作,建立能源、原材料开发和初加工基地。积极探索异地开发、定向开发、定向供给等多种形式,缓解我省重要资源制约。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一)切实加强对国内引进工作的组织领导。
认真编制国内引进工作的规划,实现国内引进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把国内引进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协调国内引进工作的年度计划、重大举措和重要事项;把国内引进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重点工作,并作为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各级经济协作部门要充分发挥全国范围内的工作网络、活动平台和各种联络协调机制的优势,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综合、指导、服务职能,统筹协调相关资源,有机整合各方力量,扎实推进国内引进工作。
(二)构筑国内引进的工作载体。
充分运用国内和省内的合作交流平台,服务于国内引进工作。把省际间的党政领导重大互访考察活动与国内引进活动有机结合,为国内引进提供领导层面的沟通渠道;积极参与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等活动,扩大提高我省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双向互动能力;积极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有关活动,推进我省接轨上海、面向长三角的引进工作;每年召开一次浙商大会,并与年度浙商论坛、联合会(商会)年会、反哺家乡活动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组织引导在外浙商回归的盛会;把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浙洽会、西博会、义博会等省内重大会展活动与国内合作与引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我省对内对外开放、内资外资共引、内贸外贸共赢的平台。要坚持“引导为主,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国内引进工作的水平,日常工作和重大活动相结合,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手段相结合,切实提高国内引进工作的实效。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开展国内引进的专题活动,尤其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各类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开展国内引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