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条 各部门应当对所属单位的预算、决算草案的编制、预算的执行、财务收支行为和会计管理等事项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十一条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在日常财政管理过程中的财政监督工作,做到源头监督管理、过程跟踪控制和绩效评价考核相结合。
第十二条 财政部门依法对下列事项进行财政监督:
(一)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和决算;
(二)预算收入的征收、解缴;
(三)国库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预算支出的拨付;
(四)财政资金的使用;
(五)预算外资金的征收、解缴、拨付和使用;
(六)会计账户设立、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
(七)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的执业质量;
(八)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 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采取日常监督、派驻监督和财政检查等方式进行。
财政部门通过预算管理、会计管理等财政业务管理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对部门和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行为进行规范与调整。
财政部门派出的监督机构或者监督人员通过跟踪性督察工作进行派驻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规范与纠正。
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对有关事项和举报案件进行财政检查,对财政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 财政部门实施财政检查时,应当组成财政检查组,并在实施检查3日前向被检查部门或者单位送达财政检查通知书。
财政部门认为事前向涉嫌存在财政违法行为的被检查部门或者单位送达财政检查通知书可能妨碍检查正常进行的,经本级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在实施检查时向被检查部门或者单位出示财政检查通知书。
第十五条 财政检查组实施检查时,财政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十六条 财政检查组在检查结束后,应当向本级财政部门提交财政检查报告。财政检查组提交财政检查报告前,应当书面征求被检查部门或者单位的意见。被检查部门或者单位对财政检查报告有异议的,财政检查组应当予以复核。被检查部门或者单位对复核结论仍有异议的,财政检查组应当将财政检查报告和被检查部门或者单位的书面意见一并提交财政部门。
第十七条 财政部门应当对财政检查组提交的财政检查报告及被检查部门或者单位的书面意见进行审理,作出检查结论,并按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