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产业
认真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纲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强势文化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抓好西安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机制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换体制和机制,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出等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西部电影集团,发展培育报业、出版、演出、会展、体育和文物博览等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建设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西安临潼文化旅游、西安高新区现代文化、延安红色文化、黄帝陵人文初祖文化、法门寺佛教文化、杨凌现代农业文化、西安御苑生态旅游、中国西部影视基地、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等十大产业园区和基地,把我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强省。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提高到7%。
(三)现代物流业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促进交通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包装、搬运装卸、区域分拨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供应链,提高物流业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发挥我省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建设“三大物流园区、十大物流配送中心、两大物流平台、四大物流体系”,形成以西安为枢纽,以宝鸡、榆林、汉中、安康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努力把我省建成重要的物流集散地。
三大物流园区。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新丰镇编组站为依托,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建设新筑综合物流园区;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依托,以咸阳空港产业园为龙头,建设空港物流园区;以宝鸡铁路枢纽为依托,建设陈仓物流园区。
十大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建设榆林能源化工产品、延安石化产品、安康中药材、汉中绿色产品、咸阳农产品、渭南果品、商洛特色农产品以及西安大明宫建材、西安草滩农副产品和西安石家街钢材等十大物流配送中心。
两大平台。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提高流通效率。
四大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电子、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航空物流体系;以粮食、果品、蔬菜、畜产品等农副产品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以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及机床等机电产品为主的工业品物流体系;以连锁经营、仓储式会员店为主的零售物流体系。
打破市场垄断和行业分割,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力度,鼓励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物流企业联合重组,发展电子商务,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二、加快发展金融、商贸业
(一)金融业
努力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不断改善法治环境、诚信环境,增强金融部门独立性,提高社会中介服务能力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构建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快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步伐,通过改制、资产重组,整合壮大我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推进改革等措施,吸引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来陕发展,尽快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资本融通功能和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加强金融服务。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金融业服务效率和竞争力为目标,健全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控制金融风险,完善服务网络,创新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鼓励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试点。规范发展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主的中小银行、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公司、信用担保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各类投资银行、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专业化非银行金融机构。
发展证券、债券融资。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培育一批上市后备资源,鼓励具有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竞争力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积极推进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大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促进存量资产有序合理流动。
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鼓励保险经营创新,引导保险企业不断推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完善保险服务网络,积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引进保险经营主体,扩大保险对外开放,培育发展保险中介市场,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鼓励有序竞争。加大业务拓展力度,加强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和农业保险等薄弱领域,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保障程度,充分发挥保险功能。
(二)商贸业
大力支持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特许经营、网上购物、电话购物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加大市场体系建设力度,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农村流通网络。继续鼓励发展便民诚信的零售、餐饮及修理等城乡商贸服务业。到2010年,建成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现代大型批发市场25个,建成12000个规范化的农村连锁店,全省社会消费品零销售总额达到1900亿元,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员10%左右。
三、促进其它服务业同步发展
大力发展房地产、社区服务、信息、会展、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餐饮、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市场化改革,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
房地产业。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适用房,完善面向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建设商品房。规范一级市场,激活二级市场,加强房产中介和物业管理。“十一五”期间,房地产投资达到3000亿元左右,社会化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80%。
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法律、职介、咨询、评估、担保等中介机构,规范中介市场管理,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介服务骨干企业。
社区服务业。积极推进社区公益性服务的市场化,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商业餐饮、文化娱乐、家政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统筹关中、陕北、陕南发展,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合理确定区域主体功能,逐步形成规范的空间开发秩序。全面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
第十章 统筹区域发展
一、促进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互动协调、能快则快、竞相发展。
关中要充分发挥科技和制造业优势,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率先发展。陕北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为重点,跨越发展。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进一步理清陕南的发展思路,制定陕南开发规划,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产业,积极开发水电资源,打响“陕南绿色品牌”,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依托现有基础,加快工业发展。要紧紧抓住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复线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突破口,使陕南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热点地区。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实现错位发展,加强经济、技术和人才合作,形成关中、陕北、陕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加快建设四大基地
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一线两带”,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和外围配套工程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围绕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带动关联产业链接,培育发展专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际大企业、大集团投资重大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项目,促进基地快速发展。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按照大型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大力推进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转化,使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加强陕北地下水资源勘查和环境综合评价,根据水资源总量、能源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容量,搞好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统筹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建立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新机制,确保基地可持续发展。
陕南绿色产业基地。积极开发绿色资源,壮大绿色产业,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群众致富的和谐发展之路。继续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抓好中药材种植GAP认证,加强规范化、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支持制药企业改造改组、扩能达产,引进一批大型中药龙头企业,依托名牌产品,加快发展中药加工生产。以山水绿色生态为特色,充分挖掘汉水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具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旅游景点,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以茶、桑、林特、烟叶等农副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功能食品,力争做精做专。加快汉江水力资源梯级开发,把陕南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水电基地。陕南矿产资源开发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按照高水平、集约化、无污染的要求,有重点的发展优势矿业,延长产业链。
渭北果业基地。充分发挥渭北苹果优生区的独特优势,稳步扩大面积,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品加工能力,建设全国第一、世界著名的优质果业基地。“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扩大渭北优生区水果面积,积极发展专用加工苹果,普及和提高生产关键技术,推行标准化管理,建设出口示范基地,提升果品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快推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积极扩大出口,打造世界知名果品品牌。做大做强果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果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规模,实现果业大省向果业强省的转变。
三、合理规划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开发程度较高、经济密度较大、布局和产业需要调整和优化的区域。西安都市圈地区为优化开发区,要着力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参与全国和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层次,优化调整布局结构,增强区域整体功能,更好地发挥带动全省发展的龙头作用。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富集、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关中地区、陕北煤油气盐富集区和陕南汉丹江沿岸地区为重点开发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加速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建成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