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重点加强农村道路、教育和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抓好“十大新农村建设工程”,促进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道路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每年建成通乡公路2000公里、村镇道路10000公里。
教育培训工程。完成200万平方米D级中小学危房改造,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大幅度提高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乡村医疗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改造建设1000个乡镇卫生院,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加强农村药品监管网络和药品供应网络建设。
饮水安全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解决220万群众饮水困难、300万群众饮用水质不达标问题,力争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45%。
沼气推广工程。全面加快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沼气建设,积极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综合整治村庄环境。到2010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50万户,沼气使用覆盖面达到13%以上。
送电到村工程。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水电、风电等新能源,积极实施小水电代燃工程,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进一步扩大电网覆盖面,全面“消灭”无电村。
文化建设工程。加快农村“两馆一站一室”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县级两馆功能,力争每个乡镇建设一个综合文化站,建设一批村文化室。全面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送书下乡”工程。
社会保障工程。加快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覆盖面。加大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力度,使集中供养率提高到30%。
扶贫脱困工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完成6400个重点村建设任务,搬迁贫困人口78万,基本解决剩余192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实现534万贫困人口脱贫。
人居环境工程。全面加快村镇规划和民宅设计,加快建设村镇道路、供排水工程,实施农村改厕和垃圾处理工程,加强村民卫生能力建设。
三、加强乡风建设和民主管理
全面加强农村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树立“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培养村民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抵制邪教的思想风尚。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和“五好”家庭活动,崇尚节俭,反对浪费,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严厉打击赌博、盗窃、斗殴等不法行为,确保村民安居乐业。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村民委员会自治法》,完善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继续搞好村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继续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机制。深化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地方金融组织,做好农业保险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新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粮食安全。
第三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突破基础设施瓶颈是“十一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我省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得机遇,全面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针对我省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掀起水利建设的新高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经过五年努力,使我省基础设施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章 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统筹全省各类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证工业和城镇发展用水,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全面节水、严格保水、多方找水、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一、加快建立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围绕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及城镇发展,立足当地水资源开发,下决心建设一批惠及子孙后代的水利工程,重点建设“两引八库”、黄河引水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和水价形成机制,理顺水资源供求关系。到2010年,关中年增加供水9亿立方米,陕北增加6亿立方米,陕南增加2亿立方米,使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得到基本缓解。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灌溉体系
加大兴水治旱力度,重点实施宝鸡峡、泾惠渠、羊毛湾、东雷抽黄、石门等十一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加快东雷抽黄二期工程灌区配套。加强中小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基本农田水利化程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衬砌、暗管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加强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建设,加快建立水资源联网调度系统,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强化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统筹安排堤防、水库、河道整治等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以黄河、渭河、汉江、丹江、延河、无定河等河流为防洪重点,加快渭河中游干流、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汉江平川段、丹江干流等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和提高城市、乡镇和重要经济区河段的堤防建设。全面完成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气象、水文报汛站网、防汛预警系统等建设。
第六章 交通体系建设
一、铁路建设按照扩大干线运能、强化枢纽功能、提高运输效能的要求,加快建设“十大”铁路工程。全省铁路建设里程2460公里,其中新建铁路约1000公里,增建第二线铁路1460公里,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4300公里,形成“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网骨架。
二、公路建设
全面建成由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大通道组成的“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着力改善“一纵三横两环”次骨架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通行条件,全面实施农村“通畅”、“通达”工程,基本实现通市公路高速化、通县公路二级化、通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畅通化。到201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6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1800公里以上,通车里程达到3100公里。
全面建成“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2007年底实现省内三条国道主干线全线贯通,2009年底实现省内三条西部大通道全线贯通,形成以西安为中心通达周边省会城市的“一日交通圈”。
加快新规划高速公路、“一纵三横两环”次骨架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尽快开工建设陕晋界—富县—陕甘界等一批新规划的高速公路。全面建成关中公路环线。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实施城固—褒河、甘谷驿—延长等一批二级以上公路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通达周边地区的骨干道路建设。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方便生活、促进生产的要求,加快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改建县乡油路7500公里,新铺通乡油路10000公里,改建、新建村道2.8万公里,完成450个乡镇通油路、5600个行政村通公路,全省县、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5万公里,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公路通行状况。
不断提高公路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公路建设质量,改进和完善项目建设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公路养护机制,加大养护力度。积极推进道路运输市场建设,规范市场运作,净化市场环境。优化运输结构,提高公路现代化运营管理水平。全方位开放公路建设市场,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参与公路建设。
三、机场建设
重点构建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主,榆林、延安、汉中和安康四个机场相辅的“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
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强化国际航空港和全国大枢纽机场地位,新建第二跑道和第三航站楼,总投资72亿元。到2010年,咸阳机场新增航线20条,其中国际航线8条,旅客吞吐量1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6万吨,国内通航城市达到80个左右,实现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个城市通航。
加快榆林机场迁建步伐,力争2007年建成投运。加快汉中、延安机场建设前期工作进度,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加快安康机场改造,提高通航能力。到2010年,全省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0万人次,航线里程约2万公里。
四、水运和管道建设
加快开发汉江、黄河水运,到2010年,全省水运通航里程达到1100公里,货运量达到370万吨。建设榆林、汉中、安康、商洛天然气管网工程,进一步完善全省输油管网。
第七章 信息化建设
一、传输系统建设
加快关中、陕南、陕北三个通信光缆环网扩容改造,新增通信光缆6.2万公里,总长达到18万公里,光缆传输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新建广播电视传输光缆2.5万公里,总长达到5万公里。重点建设宽带通信网络,大力发展用户接入网,大幅度提高互联网覆盖率。加强传输系统资源整合,积极促进“三网”融合。
二、“数字陕西”建设
完善“数字陕西”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基础框架,尽快建立全省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形成基础信息快速更新机制,“十一五”期间完成10万平方公里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和更新任务。完善省级地理信息数据库及服务体系,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三、应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