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区与生态建设先进区创建
浦东新区通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积极谋求“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全面实施“碧水、蓝天、宁静、绿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等工程,使全区大气、水体环境质量总体继续保持良好,并创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区。
闵行区在创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区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生态区建设。着力推进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三大板块”,积极实施河道整治、蓝天净化、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等十大工程,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并创建成国家生态建设先进区。
4、建设与完善全市绿地林地系统
进一步落实规划绿地,建设与完善全市绿地生态系统,使各类绿地达到均衡布局,提高绿地生态服务功能。重点是:(1)中心城区以《上海市中心城公共绿地规划》为依据,重点推进外环线生态专项、长风大绿地等公共绿地建设和老公园改造。到2008年底,新增公共绿地1500公顷,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基本建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2)郊区结合“三个集中”的总体部署,因地制宜建设林地,重点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建设,郊区新增林地2300多公顷(3.5万亩)(不含崇明)。
5、自然生态和湿地保护
加强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强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自然生态保护管理水平。在崇明东滩和九段沙创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管护设施的建设力度,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设施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联合执法检查和日常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和宣传教育的工作力度。在淀山湖等黄浦江上游地区水域,开展增殖放流,积极改善水生生态系统。
(四)实施后的预期环境效益
三年间,本领域计划实施6类重点任务,共计52个项目。
预期的环境效益是:全市绿化系统更加完善,初步构筑崇明环境基础设施框架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世博园区的建设。
八、加强机制创新、法制和能力建设
(一)完善协调推进责任体系
1、加快重心下移,强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推进机制。各专项工作组和相关委、办、局进一步强化规划协调和目标、标准制定,明确推进政策,加强行业指导,加快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重心下移;各区县政府切实履行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的职责,积极承担本辖区内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的推进实施,通过绩效管理,在街道、乡镇层层落实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责任。
2、完善考核评估机制。继续将环境效益监测评估作为科学
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有效手段,完善专项领域和各区县项目推进实施成效的评估方案。重点深化环境效益监测评估方案,探索和推行环境空气质量分区日报制度,定期公布区域降尘变化情况、区域河道水环境质量和重点整治河道水质变化情况。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环境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将环境绩效指标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
(二)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撑
围绕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项目,按照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制造者回收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通过政策放大效应,确保重点项目全面完成。重点出台实施以下政策:
1、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支持政策。筹措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电
厂脱硫工程的实施,制定脱硫电价政策,原则上按照国家新投产燃煤机组标杆电价中脱硫差价的标准予以提高,并及时纳入本市和国家电价调整计划。
2、延续和完善郊区污水治理市级资金补贴政策。按照“市场建厂,政府建网”的模式,对郊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继续按收集处理水量给予市级资金补贴,鼓励郊区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污水纳管进程。同时,对水源保护区污水处理厂运行给予适当补贴。
3、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