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06年财政收入安排及政策要点
(一)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并充分考虑各种增、减收因素,做到积极稳妥,切实可行。
(二)巩固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成果,按照完善后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安排好出口退税预算。
(三)规范和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统一政府债务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偿债准备金。
(四)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五)严格控制税收优惠政策。抓紧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越权减免税收,不得擅自出台减免税和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出台的要立即纠正。
三、2006年财政支出安排及政策要点
(一)根据中央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合理调整我市财政支出结构,确定重点支出需要。
(二)大力支持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大力支持“1346”行动计划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和投融资体制,引导各类资本加大对工业投入,促进工业和县、区工业园区加快发展。
(三)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制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财政支农资金,集中投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搞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和促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支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四)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逐步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力支持城市低保和抗灾救灾,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五)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的需要,确保财政对教育、科学的投入达到法定要求。大力支持发展义务教育,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增加财政投入,建立责任明确的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围绕实施《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力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优化完善投入结构,强化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基层文化发展。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提高计划生育投入水平。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大财政对生态和环境保护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