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道德的引导。建设一批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绿色网吧。加强中小学“心域网”建设,支持和开发网络益智游戏和动漫作品,积极开展网络道德的教育引导,着力建设班级、学校和社团等网上活动,搭建师生交流的新平台。
22、加强教师师德和人文素质培养。启动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建立10个名师领衔的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完善德育名师的孵化机制,强化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班级群体和校园环境。
23、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教育氛围与社会环境。拍摄并播映“青少年健康教育电视片”,实施中小学生自护自救三年教育计划,郊区教育部门和青保组织要抓好农村学生骑车安全教育。结合社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双休日、寒暑假学校文体设施开放工作。以《未成年人网络天地》频道为平台,丰富未成年学生课余生活内容。以“青少年读书网”为阵地,全面开展暑期未成年学生网上阅读和书评活动。深化毒品预防教育。
24、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与制度建设。实施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工作告知和反馈制度。完善中小学伤害事故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及运行机制,启动校园风险勘察三年行动计划。
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建设工作。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周边环境普查,全面推进达标建设。起草《上海市学校、幼儿园重点部位安全技术标准》,修订《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绩效评估办法(试行)》和《上海市区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深入实施“教育考察制度”和“非本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告知和帮教制度”,建立统计跟踪制度和帮教情况反馈制度。认真做好2004—2006年度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工作。
开展工读学校办学评估工作试点,举办工读学校师德演讲会,编辑出版工读学校优秀教师育人事迹。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25、实施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师德高尚、信念坚定、发展潜能大、创新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名校长名师和教育教学专家。在已运作的名校长和名师基地的基础上,启动课题资助、文库出版、教育论坛、成果展示交流、党校轮训等项目,并组团出国培训。将“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构建”的课题成果转化为应用项目,依托高校和区县的优质资源,建立开放式的名校长名师培养体系。对已选拔的1200名后备人选落实培养措施,并开展第二批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的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