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化工作措施,加快烟叶生产发展步伐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烟叶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加强烟站、烟房和烟区水、路等相关设施建设。今后3—5年,各级烟草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推进烟站整合,重点扶持发展一批能够带动种植面积4000亩以上的烟站,并按照“功能齐全、制度健全、队伍精干、服务一流”的要求,全部建成标准化烟站,提升烟站组织生产、服务烟农、推广技术的功能和水平。适应规模化种植的需要,大力推广密集烤房,降低烘烤成本,提高烘烤质量,特别是对于重点植烟村、烟叶生产生态村和烟叶农场等各种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要加快配备密集烤房。实施烟水配套工程,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灌溉为主、排水为辅”的原则,逐步完善水利设施,改善烟叶生产条件,提高烟叶种植效益。
各地要把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国土储备总体规划,加大投入。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加快烤房和烟区水、路等生产设施建设。
(二)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烟叶品质和效益。深化烟叶科研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烟草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科技资源,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特别是对于制约山东烟叶生产的一些关键技术,实施联合攻关,优势集成,重点突破,提高全省烟叶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普及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深入挖掘山东烟叶风格特色,搞好种植区划,完善配套技术。烟草部门要发挥行业优势,加大对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积极推行先进的种植模式和技术,提高复种指数,促进烟农增收;完善病虫害防治措施,提高烟田综合防病防虫能力。大力推进烟叶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烟叶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快基层烟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支生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队伍,提高烟农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
(三)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提高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水平。
大力提倡适度规模生产模式。积极引导烟草公司、企业职工、烟农或社会力量参与农场建设,或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生产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烟农协会、烟农互助组等多种形式的烟叶生产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烟农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推进厂办基地建设。借鉴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围绕重点企业和优势品牌推进厂办基地建设,选择企业实力强、品牌附加值高、使用山东烟叶多的省内外工业企业,建立一对一的长期合作关系,采用基地化生产、市场化运作模式,力争3— 5年内90%的烟区实行基地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