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效益: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病虫害防效提高10个百分点,亩均播种量降低10斤以上,每亩综合节本30元以上,每亩增产150斤,每亩节本增效120元,新增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推广四项技术。一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主推品种更新换代一次,商品种子覆盖率达到70%,种子自给率提高到95%,良种良法配套率80%以上。半冬性、弱冬性、春性品种形成合理布局,强筋、中筋、弱筋等专用小麦形成区域优势。二是推广科学播种。改变播期不当、播量过大、生产风险过高的传统技术格局。重点把握好播期、控制好播量。小麦适期、适量播种均达到90%以上。将因播种技术不当造成的生产风险率降低到10%以内。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推行按测土配方卡施肥,改变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实现测土配方专用肥覆盖面达到50%。建成具备测土、配方、生产、供应、施肥技术指导一条龙服务示范县5个。四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建立健全病虫监测预报及重大病虫害防治应急反应机制和科学用药监管机制。全面推广综合防治技术,提升防治水平和效果,病虫害造成损失控制在5%以内。
(二)建立核心示范区。在9个小麦主产市建立总规模300万亩的核心示范区,实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田管、统一机械收获,实现单产水平900—1000斤、良种良法等关键技术到位率100%。其中,按淮北、沿淮、江淮三大区域和强筋、中筋、弱筋三类品质类型,由省每年重点扶持10个核心示范县、50个百亩以上种粮示范大户;小麦主产市、县要把核心示范片覆盖到每个行政村。示范县和示范片实行滚动发展,以辐射带动全省小麦生产水平提高。
(三)强化四项基础服务。一是强化“三情”监测。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专家、定期会商“四定”办法,对小麦全生育期开展苗情、土壤墒情和病虫情“三情”监测。省将建立30个小麦“三情”综合监测点,分别进行“三情”和小麦灌浆速度监测工作。各小麦主产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三情”监测点。二是强化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省将建立5个小麦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展示区,对引进和通过审定的新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探索良种良法配套和综合组装。生产规模和生态多样的小麦主产市要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区,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储备和更新基础。三是强化小麦良种繁殖基地建设。按照小麦高产攻关对品种的要求,引导农场和良种场加强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良种繁殖田建设,建立健全小麦良种繁殖体系,实现年繁殖小麦良种40万亩,确保大田生产用种需求。四是强化技术服务建设。加强培训、监测、技术信息处理与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农技推广人员及相关科研教学人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