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作为特殊商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国情决定了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偏紧的状态,解决粮食问题,满足军需民食,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目前我国粮食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不高,粮食流通、再生产各环节,特别是消费环节中的损失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不符合党中央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确保粮食安全的要求,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一靠增产,二靠节粮。“节粮”是指在保证基本粮食消费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在粮食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不必要损失或浪费。从一定意义上讲,节粮就是增产,就是开发“无形良田”。据测算,1公斤大米约有米粒40000个,我国13亿人口,若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则全国每天可节约32500公斤大米,每年可节约1200万公斤大米,可养活35000人;若以平均亩产1000公斤计,等于每年开发无形良田12000亩(2004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为43833万亩);上海现有粮食消费人口近2000万,以此计算,相当于年开发无形良田近183亩。
实施节粮就是变相促进粮食增产和节约土地,同时也是节约水资源和节约能源。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用水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9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但其利用率仅为45%左右,若采用传统灌溉模式,全国平均每亩实际灌水量达到450-500立方米。从一定意义上讲,若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相当于全国每年节约540-600万立方米水资源。另一方面,上海是全国粮食主销区之一,80%以上的粮源是从主产区采购,采购、调运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运力,因此,节粮就是节约能源。
从粮食流通管理角度,加强粮食运输、装卸、储备、保管、加工等各环节的规范化操作和管理,降低粮食损耗率,可以大力推进节粮。若粮食运输损耗率降低0.5‰(目前粮食铁路运输损耗的国家标准是3‰),则上海每年外省市调入450万吨粮食仅在运输环节就可节粮2250吨。
上海作为特大型粮食消费城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本市节粮工作,对于增强市民节约意识,提高粮食行业管理水平,促进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深入开展世界粮食日“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在全市倡导“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风尚,结合上海实际,拟于“世界粮食日”所在周(2005年10月16日-10月22日),在全市范围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