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景观风貌明显提升。初步形成融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城市景观风貌,基本建立起丰富多彩的城镇景观体系。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有效保护,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城区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以上,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3%,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初步实现现代化。主要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太原都市圈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城镇群落。
(三)城镇体系建设
按照“中心集聚,轴线拓展,外围协作,分区组织”的非均衡发展策略,以纵贯南北的大运高速公路、大运公路、同蒲铁路及其沿线基础设施为主脉,向两翼地带拓展的东西方向的交通及相关基础设施为支脉,构建“叶脉型”城镇布局框架。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大运城镇发展轴带为主干,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城市经济圈域为主体,整合城镇体系结构,形成“一核一带四片”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强化东西向交通干线的通道功能,加快沿线城镇发展,密切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积极培育太原至晋城高速公路和太焦铁路沿线城镇发展,使其成为我省重要的次级城镇发展轴带。
到2010年,初步形成规模结构适宜、空间布局合理、分工联系密切、个性特色鲜明、大中小城市及各类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框架。到2020年,建立起城镇职能分工明确、等级规模有序、空间布局合理、设施高效完善、城乡互动发展的城镇体系。
二、主要任务
(四)提升省会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
实施太原率先发展的战略,充分发挥省会综合优势,按照“跨省域中心城市的档次、特大型城市的规模和能级、现代化都市的框架结构”的发展思路,强化省域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的功能,提升省域中心城市的吸引与辐射能力,建设城市综合职能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形成都市型产业经济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市“南移西进、提质扩容”步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突出景观和环境特色,提高城市载体功能与居民生活质量,力争把太原市建成国内一流的省会城市。
注重战略引导,强化政府推动,促进太原市与晋中市榆次区的一体化发展。实施“双赢”策略,创新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公交、电信、金融等领域的“同城化”,搞好城市间快速通道与城市道路的协调衔接。明确产业分工,调整经济布局,密切城市间的经济社会联系。编制太原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行空间开发管制,构建城市间永久绿地系统,控制城市发展形态。强化政策引导,搞好协商协调,有效整合资源,统筹跨区域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建设。合理组织城镇开发,依托各级城镇发展轴,构建以太原-榆次为核心圈层,介孝汾、阳泉、忻原、离柳中四个城镇密集区为外圈层的空间布局结构。加强城市功能的分工与协作,强化阳泉、介休、忻州、吕梁四个城市的区域次中心地位,明确各类城市的产业定位和职能定位。建立城市间的协商协作管理机制,加快太原都市圈整合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