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1.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和人类遗传资源的搜集、保藏和安全保护,加强甘肃特色资源建设,建立甘肃省特有动植物标本馆和种质资源库。加强实验动物、专用微生物等实验材料的开发利用,提高标准物质的研制和管理水平,改造、建立甘肃省现代实验动物中心。
2.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提高资源加工、利用的数字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善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形成体现区域特色、质量稳定、库藏不断增加、保存和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的自然科技资源保障体系。
(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1.加大资源的共享力度,对相关部门和行业长期持续积累的数据资源,以及全省科技计划项目的数据进行整理、汇交和建库。抢救濒临丢失的重要科学数据,重要历史资料要尽快做到数字化。
2.以政府资助获取与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为重点,建立甘肃省科学数据库群。提高与国家的科学数据信息交换能力,推动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建设,形成全省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
(四)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1.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报告等文献资源的建设。实现印刷版和电子版、网络版资源互补。开辟利用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源的各种渠道。
2.建设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我省与国家及省际间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逐步建立和完善甘肃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
(五)网络科技环境平台。
1.建立甘肃省科技管理网络。对现有的科技管理网进行提升和改造,形成上联科技部、下联各市县、横联科研院所及创新主体的科技管理网络体系。
2.发挥高性能计算中心功能,构建数据网格、计算网格,实现计算资源的共享。
3.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构建服务于全社会科技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
(六)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1.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产权交易信息平台,提升技术市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甘肃省科技成果网、专利网。强化相关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
2.促进各种类型企业孵化器建设,完善高新区和其他各类科技园的服务功能。营造科技产业化的良好环境。建设高水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实验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组织措施。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在省科教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由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平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平台建设。成立平台建设规划研究与编制专家咨询机构,对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方案提供建议或论证。2005年年底前,制定并颁布平台建设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