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5年,社区服务业年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占当年全社会新增就业人数的1燉6。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促进和带动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力争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和昌吉市创办成“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将乌鲁木齐市的天山区、沙依巴克区、克拉玛依市的白碱滩区、独山子区创办成“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四)信息化与中介服务
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与整合,加快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传统电信网向宽带高速综合信息网络发展。提高信息网络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应用范围和服务水平,实现信息快速交流和全社会资源共享。
以乌鲁木齐市等中心城市为龙头,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广泛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产业信息化,加快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引导农牧民利用信息技术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金融、保险、证券、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培育新的产业和服务。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建设自治区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金关、金税、金融监管、金财、金审、社会保障、金盾、金农、金质、金水等业务系统,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政务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大力促进电子商务资源平台的建设,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开拓业务。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鼓励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类网上服务。大力促进信息产业化,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加快发展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基于公共信息网络的增值业务、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设备维修等计算机应用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市话通信网,大力发展农村电话,不断提高电话普及率。
通过规范竞争规则和服务标准,积极发展会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统计咨询、市场调查和广告等行业,规范发展代理、经纪、拍卖等市场服务,稳步发展保险、房地产、劳动力等市场中介服务。
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全区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44部,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人均年使用信函量达到7件。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3%。金融、外贸、海关、铁路、民航等行业主要业务实现电子信息化。
(五)科技
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建设服务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节水灌溉和生态环境建设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着重解决农林草畜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高效种植养殖等关键问题。加强特色瓜果保鲜、储存、包装技术研究和引进。大力推动工业技术创新,围绕增加品种,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抓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吸收。积极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应用先进生产工艺、工业智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积极发展适合自治区资源特色和有一定研究开发优势的生物技术、新能源、中药民族药等领域的高技术产业,抓好一批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建设民营科技园、实用技术示范工程、科技合作创业基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科技培训基地等项目。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拓展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渠道,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市场、风险投资公司、科技招标、技术推广与服务中介机构,大力开展成果转让、技术扩散、技术示范与测试、资源配置以及信息咨询、科技评估等科技服务,培育和发展科学技术服务市场。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市场资格认定制度建设和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环保、气象、地震、测绘、技术监督等综合服务业。加大科技投资的投入,建立科技资金管理制度,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到2005年,建立起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服务队伍,初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基本满足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需求。
(六)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定发展高等教育,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促进现代远程教育,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提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以社区为依托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加大高中阶段和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到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达到12万人,研究生教育在校生力争达到50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