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
(陕发[2003]18号 2003年9月23日)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特作如下决定: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发展县域经济
1、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县域经济是在县域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不断加快,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基础设施状况逐年改善。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贫困县多,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多数县产业特色不突出,财政困难,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别仍在拉大。为保持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解决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有利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地方财力,提升全省经济总量;有利于推进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3、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投入逐步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4、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总体要求,围绕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两个目标,抓住发展民营经济、劳务输出两个关键,做好特色经济、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三篇文章,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建设一批经济强县,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到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县(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46%以上,县级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力争有5-10个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超40亿元、15-20个县(市)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成为民富县强的经济大县;使10个县达到设市标准,并将20%的建制镇建成布局合理、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明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