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的通知
(沪府办发[2003]3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三年十月一日
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
1.总则
1-1 编制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范和强化本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工作,促进本市形成高起点、高标准、前瞻性、操作性,与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相适应的综合有力、统一指挥、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灾害事故紧急管理体系,为实现上海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创造条件。
1-2 编制目的
根据灾害事故紧急管理的需求,对本市的有关组织、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整合现有灾害事故紧急指挥和组织网络,建立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指挥体系;通过整合现有灾害事故紧急处置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优势互补、常备不懈的灾害事故紧急处置保障体系;通过整合现有灾害事故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优化、防患未然、科学减灾的灾害事故紧急处置防范体系。努力使本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做到领导一元化、指挥智能化、决策科学化、保障统筹化、防范系统化,进一步增强减灾综合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1-3 编制原则
1-3-1 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作为灾害事故紧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事故对人民生命的威胁和危害,不断完善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手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减灾工作纳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提高城市紧急管理水平。
1-3-2 以防为主。把灾害预防作为城市减灾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完善工作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使“测、报、防、抗、救、援”六个环节紧密衔接,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对灾害事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和紧急处置能力。
1-3-3 分级管理。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分级管理、按级负责”。除发生全市性特大、特殊灾害事故外,一般及重大等级区域性灾害事故由所在地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处置,责任单位和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紧密配合,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
1-3-4 平战结合。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要求,把平时的灾害事故应急管理与国防动员工作相结合,在应急准备、指挥程序和救援方式等手段上,实现平时减灾与战时消除战争后果的有机统一。
1-4 编制依据
1-4-1 国家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等法律,以及相关法规、规章。
1-4-2 地方性法规、规章:《
上海市民防条例》、《
上海市消防条例》等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
1-4-3 指导、参考文件和材料: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人民政府“三定方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上海市灾害事故处置应急手册》等重要文件和材料。
2.减灾工作概述
2-1 城市发展前景及加强减灾工作需求
2-1-1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特大型城市,将逐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2-1-2 今后五年乃至此后一个相对时间段,随着城市经济和建设发展,上海市的人口规模仍将适度上升,人口平均密度也会有所增加。而城镇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将使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人口分布趋于均衡。
2-1-3 今后五年,上海城市布局将进一步趋于合理,以新城和中心镇发展为重点,通过中心城、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镇的城镇体系建设,中心城功能分区、“多心开敞”,市域“多轴、多核”的空间形态初步形成;重要设施、重大工程布局相对科学合理,地下空间开发将大规模展开,可以有效缓解中心城人口和空间压力。
2-1-4 今后五年,上海将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力建设洋山深水港区主体工程,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开工建设浦东机场二期工程和浦东铁路,初步确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加快推进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网络互联互通,使上海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通信枢纽之一;按照“三环十连”的城市骨干道路网络,建成市域高速公路基本框架。同时,加快电力、燃气、供水、排水的网管和污水收集与处理等公用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造,抓好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置、重点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1-5 今后五年,上海将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趋势,把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对外开放,加快提高上海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水平,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在参与国际大都市的合作竞争中,提高服务全国、联系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