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商务部公告2007年第95号--丙酮初裁公告

  14、期末库存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同类产品期末库存呈先降后升趋势。2004年比2003年下降1.36%,2005年比2004年下降8.98%, 2006年9月末库存比上年同期增长364.68%。
  15、现金净流量
  本案部分申请企业未按照调查问卷中规定的方法填报现金净流量数据。经调查机关实地核查,申请企业没有单独记录丙酮产品的现金流量,按调查问卷规定的方法分摊现金流量不能客观反映丙酮产品的实际经营状况。因此,调查机关认定,本案对现金净流量指标分析没有意义。
  上述证据表明,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丙酮市场需求旺盛,中国大陆丙酮产业产能、产量都呈增长态势。2003年至2004年,虽然由于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使得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上升了33.76%。但从2005年开始,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2005年比2004年下降5.15%,2006年1-9月比上年同期下降18.77%。中国大陆丙酮产业为了扩大规模经济效益,积极增加产销量,销售量2005年比2004年大幅增长31.39%,2006年1-9月又比上年同期增长30.65%,但销售收入2005年比2004年增长24.63%,2006年1-9月仅比上年同期增长6.13%,中国大陆丙酮产业销售收入的增长受到抑制。与此同时,由于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等费用不断上涨,中国大陆丙酮产业销售成本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销售成本比2004年增长58.17%,2006年1-9月比上年同期增长28.97%,均大大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导致中国大陆丙酮产业的税前利润从2005年起大幅下降,2005年税前利润比2004年下降42.73%,2006年1-9月比上年同期下降91.57%。中国大陆丙酮产业投资收益率也相应出现大幅下降,期末库存增长,产业成长明显受到抑制。
  因此,调查机关认定,中国大陆丙酮产业受到了实质损害。
  (五)被调查国家(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及对中国大陆产业可能产生的进一步影响
  国外(地区)生产者调查问卷答卷显示,日本、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地区具有较大的丙酮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中国大陆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场。由于中国大陆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对丙酮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被调查国家(地区)的生产能力过剩,其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较小,短期无法消化剩余的产能。上述证据表明,被调查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被调查产品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存在进一步造成中国大陆丙酮产业损害的可能性。
  六、因果关系
  (一)被调查产品大量低价进口造成了中国大陆丙酮产业实质损害
  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占中国大陆总进口量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6年1-9月比2003年增长17.87个百分点。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1-9月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分别为117270.48吨、117875.23吨、220434.15吨和220929.86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1-9月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0.52%、87.01%和47.32%。2004年、2005年和2006年1-9月进口数量的增长幅度分别比中国大陆同类产品表观消费量的增长幅度低19.83个百分点、高60.55个百分点和27.26个百分点,比中国大陆同类产品销售量的增长幅度分别低31.69个百分点、高55.62个百分点和16.67个百分点。被调查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在调查期内总体也呈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28.02%增长至2006年1-9月的40.30%,增长了12.28个百分点,高于中国大陆同类产品所占市场份额0.46个百分点。
  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呈现先升后降趋势。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1-9月被调查产品的进口价格分别为581.27美元/吨、828.04美元/吨、765.54美元/吨和690.99美元/吨,2004年比2003年上升了42.45%,2005年比2004年下降了7.55%,2006年1-9月比上年同期又下降了15.46%。
  由于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和市场份额较大,其价格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力较强,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虽然在2004年有所上升,但从2005年起呈下降趋势,2005年比2004年下降5.15%,2006年1-9月比上年同期下降18.77%。而同期由于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等费用不断上涨,中国大陆丙酮产业销售成本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05年销售成本比2004年增长58.17%,2006年1-9月比上年同期增长28.97%,均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导致中国大陆丙酮产业的税前利润从2005年起大幅下降,2005年税前利润比2004年下降42.73%,2006年1-9月比上年同期下降91.57%。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丙酮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为正在成长的中国大陆丙酮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日本、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大量低价出口丙酮产品,导致中国大陆丙酮产业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份额处于较低水平,销售收入增长受到抑制,税前利润与投资收益率出现大幅下降,期末库存增长,巨额投资无法收回,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因此,被调查产品大量低价进口造成了中国大陆丙酮产业的实质损害。
  (二)其他因素分析
  对其他因素的调查表明,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丙酮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并非由以下因素造成:
  1.其他国家(地区)进口的情况
  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占中国大陆总进口量的比例从2003年的56.13%上升到2006年1-9月的74%。其他国家(地区)的进口数量占中国大陆总进口量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43.87%下降到2006年1-9月的26%。经调查,没有证据表明其他国家(地区)对中国大陆出口存在倾销行为。
  因此,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丙酮产业受到的实质性损害并非由其他国家(地区)进口丙酮造成的。
  2.市场需求的变化
  调查期内,由于丙酮下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大陆丙酮市场需求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04年、2005年和2006年1-9月,中国大陆丙酮表观消费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35%、26.46%和20.06%。因此,中国大陆丙酮产业受到的实质损害并非由中国大陆市场需求变化因素造成的。
  3.消费模式和替代产品的影响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对丙酮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中国大陆丙酮产业受到的实质损害并非由其他替代产品和消费模式的变化等因素造成的。
  4. 商业流通渠道和贸易政策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对丙酮产品完全实行市场化的价格机制,生产经营完全受市场规律调节,中国大陆没有限制丙酮产业的贸易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因此,中国大陆丙酮产业受到的实质损害并非由商业流通渠道和贸易政策等因素造成的。
  5.产品质量状况和技术情况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丙酮产业的生产技术和关键生产设备主要是从境外引进,产品质量稳定,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大陆丙酮产业受到的实质损害并非由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后等因素造成的。
  6. 中国大陆丙酮产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因素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丙酮产业经营管理状况良好,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生产、经营、成本和质量等各项企业管理制度严格并不断完善,中国大陆丙酮产业获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通过了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因此,中国大陆丙酮产业受到的实质损害并非由经营管理不善因素造成的。
  7.中国大陆同类产品出口的影响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丙酮产业未出口过同类产品。因此,中国大陆丙酮产业受到的实质损害不是由中国大陆同类产品出口因素造成的。
  8.不可抗力的影响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丙酮产业未发生自然灾害及其他不可抗力事件,生产装置运行正常,未受到意外影响。因此,中国大陆丙酮产业受到的实质损害不是由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

  七、初步裁定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调查机关初步裁定,在本案调查期内,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进口丙酮存在倾销,对中国大陆丙酮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且倾销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各公司倾销幅度如下:

┌──────────────────────────────────┬─────┐
│韩国公司                              │     │
├───┬──────────────────────────────┼─────┤
│1   │(株)LG化学(LG Chem, Ltd.)                  │5.0%   │
├───┼──────────────────────────────┼─────┤
│2   │锦湖P&B化学株式会社                     │10.9%   │
│   │(KUMHO P&B                       │     │
│   │ CHEMICALS,INC.)                      │     │
├───┼──────────────────────────────┼─────┤
│3   │其他韩国公司(All                      │52.9%   │
│   │ Others)                         │     │
├───┴──────────────────────────────┼─────┤
│日本公司                              │     │
├───┬──────────────────────────────┼─────┤
│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11.9%   │
│   │(Mitsui                          │     │
│   │ Chemicals, Inc.)                     │     │
├───┼──────────────────────────────┼─────┤
│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10.7%   │
│   │(MITSUBISHI                         │     │
│   │ CHEMICAL CORPORATION)                   │     │
├───┼──────────────────────────────┼─────┤
│3   │其他日本公司(All                      │52.4%   │
│   │ Others)                         │     │
└───┴──────────────────────────────┴─────┘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