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面对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动员和利用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分类培训原则。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后备农民以及农民企业家等不同培训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经济发展不同程度,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
  2.服务产业原则。立足于区域经济、科技和教育资源的现状,围绕各地的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培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致富为目标,为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服务。
  3.注重实效原则。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要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利用各种形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
  4.创新机制原则。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对现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在农民科技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培训单位要引入竞争机制,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创新培训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到2005年,使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从事农业生产的骨干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整体上有明显的提高;到2010年,使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运行机制。
  (二)任务
  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五大“工程”,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上述五大“工程”培训对象、目标各有侧重,相互衔接。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