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证(卡)率(%)=(某地已建证、卡人数/某地应建证、卡人数)×100
(2)证(卡)填写符合率 证(卡)填写符合要求的数目与抽查证(卡)数目的百分比。
证(卡)填写符合率(%)=(证、卡填写符合要求的数目/抽查证、卡的数目)×100
(3)接种率 某疫苗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符合免疫起始月龄和针次间隔,在12月龄内完成的实际接种人数与应接种人数的百分比。应接种人数包括禁忌证人数和外地寄居3个月及3个月以上的人数,不包括外出3个月及3个月以上的人数。
接种率(%)=(某疫苗实际合格接种人数/某疫苗应接种人数)×100
(4)“四苗”覆盖率(“四苗”全程接种率) BCG、OPV、DPT、MV四种疫苗均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符合起始月龄和针次间隔,在12月龄内完成基础免疫接种的人数与应完成基础免疫人数的百分比。
“四苗”覆盖率(%)=(“四苗”均完成基础免疫人数/“四苗”应完成基础免疫人数)×100
(5)报表报告率 某报表按要求已报告的次数与应报告次数的百分比。
报表报告率(%)=(某报表按要求已报告次数/某报表应报告的次数)×100
(6)报表及时报告率 某报表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报告的次数与应报告次数的百分比。
报表及时报告率(%)=(某报表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报告的次数/某报表应报告的次数)×100
3.2 冷链管理
3.2.1 内容
(1)管理制度;
(2)设备使用与保养情况;
(3)设备损坏及维修情况;
(4)冷链设备更新情况;
3.2.2 方法 采用定点监测评价和跟踪监测评价两种方法。
3.2.3 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
(1)冷链设备完好率 某种冷链设备正常运转数量与该种冷链设备装备数量的百分比。
冷链设备完好率(%)=(某种冷链设备正常运转数量/该种冷链设备装备数量)×100
(2)冷链设备故障修复率:某种冷链设备损坏后修复完好数与该种冷链设备损坏数的百分比。
冷链设备故障修复率(%)=(某种冷链设备损坏后修复完好数/该种冷链设备损坏数)×100
3.3 疫苗管理
3.3.1 内容
(1)疫苗滴度监测开展情况;
(2)疫苗领发记录与账目管理;
(3)疫苗贮存、运输、保管及其温度监测情况;
(4)过期疫苗的种类、数量及过期原因。
3.3.2 方法 采用定点监测评价和跟踪监测评价两种方法。
3.3.3 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
(1)疫苗使用率 某疫苗实际使用数量与某疫苗领取数量的百分比。
疫苗使用率(%)=(某疫苗实际使用量/某疫苗领取量)×100
(2)苗账相符率 抽查某种疫苗库存数与该疫苗账面剩余疫苗数的百分比。
苗账相符率(%)=(抽查某种疫苗库存数/该种疫苗账面剩余疫苗数)×100
3.4 接种实施和免疫监测
3.4.1 内容
(1)接种周期和接种形式;
(2)接种器材的数量、管理和消毒、灭菌情况;
(3)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4)接种的操作技术;
(5)免疫监测计划和质量控制;
(6)免疫监测完成情况;
(7)免疫成功率监测;
(8)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3.4.2 方法 采用定点监测评价和跟踪监测评价两种方法。免疫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参见附录四。
3.4.3 免疫监测的主要评价指标
(1)抗体阳转率 某种疫苗免疫后抗体阳转的人数与检测人数的百分比。抗体阳转指的是免疫前抗体阴性免疫后产生抗体。
抗体阳转率(%)=(某种疫苗免疫后抗体阳转人数/检测人数)×100
(2)免疫成功率 某种疫苗免疫后免疫成功的人数与检测人数的百分比。免疫成功是指免疫前抗体阴性或有低水平抗体,免疫后抗体阳转或≥4倍增长。
免疫成功率(%)=(某种疫苗免疫后免疫成功的人数/检测人数)×100
(3)抗体阳性率 对健康人群进行检测,有某种传染病保护性抗体人数与检测人数的百分比。
抗体阳性率(%)=(有某种传染病保护性抗体人数/检测人数)×100
(4)BCG疤痕率 接种卡介苗后有疤痕人数与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卡介苗疤痕率(%)=(接种卡介苗后有疤痕人数/调查人数)×100
3.5 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管理
3.5.1 内容
(1)发病率、流行特点与流行因素;
(2)疫情报告与监测的完成情况;
(3)疫情资料的管理与使用。
3.5.2 方法 采用定点监测评价和跟踪监测评价两种方法。
3.5.3 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
(1)年发病率 某地在某年内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一般以每10万人口表示。
年发病率(/10万)=(某地某年某病新发病例数/该地该年平均人口数)×10万
(2)年龄别发病专率 某地在某年内某年龄人群某病新发病病例的频率,一般以每10万人口表示。
年龄别发病专率(/10万)=(某地某年某年龄某病新发病例数/该地该年该年龄平均人口数)×10万
(3)传染病漏报率 被调查人群或医疗单位在某一时间内漏报某传染病病例数与调查中发现某病病例总数的百分比。
某病漏报率(%)=(某病漏报的病例数/(该病漏报病例数+该病已报告病例数))×100
校正发病率(/10万)=报告发病率/(1-漏报率)
(分母不等于0时适用)
第九章 实验室管理
1 实验室的主要工作任务
1.1 对计划免疫针对疾病进行病原学或/和血清学监测;
1.2 对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
1.3 对部分疫苗进行效价检测。
2 实验室工作人员
2.1 人员配备 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应根据传染病防治规划和所服务的人口数,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人员。
2.2 专业素质 工作人员应受过中等以上教育,并经过严格系统地专业技术培训,达到任职要求的水平。
2.3 业务考核 每年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作风等内容的考核,如发现存在问题,应及时督促改进。
2.4 人员安全 按传染病性质,制定并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在从事某项传染病实验之前,要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以防止实验室感染。
3 实验室环境条件
3.1 实验室工作区要严格区分实验区与办公区,实验区也要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清洗准备区,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内,以避免实验室污染。
3.2 实验室应有良好的采光(自然光或日光灯)、通风(有条件可安装空调)、防尘条件。
3.3 墙、顶棚和地面应光平、清洁,能耐受消毒液,地面应不滑。实验台不透水,耐酸、碱、有机溶剂,并由中度耐热的材料制成。
3.4 实验室内要安装紫外线灯。
3.5 应配备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器材。所有检验标本、培养物和使用过的污染器材必须经消毒剂消毒或高压灭菌后清洗。
3.6 进入实验室时应穿工作服、换鞋,进行无菌操作时应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
3.7 保持室内外清洁,每天进行卫生清扫。
3.8 严禁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和吸烟,冰箱内不得存放食物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4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
4.1 实验室设备的配置 按照规程附录三的要求装备。
4.2 仪器设备的管理
4.2.1 仪器设备安放 应放置在防尘、防潮、防震、防腐蚀、防电磁干扰、通风、避光、室温适当的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