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

第五章 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诊断标准及控制措施

  1 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诊断标准
  1.1 脊髓灰质炎
  1.1.1 诊断原则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必须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1)病史 应注意流行病学史及接触史。
  (2)体检 应作全面的体格检查,注意全身症状,四肢活动及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体征,必要时作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全面检查。
  (3)实验室检查
  ①粪便查脊髓灰质炎病毒。
  ②脑脊液或血清查特异性IgM、IgG抗体,或中和抗体。
  ③麻痹病人死亡后必要时作病理检查。
  1.1.2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15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例。
  (2)脊髓灰质炎临床符合病例和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确诊病例。
  ①病史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接触史,经过2~35天(一般为7~14天)的潜伏期;或接触史不明显,有如下临床症状者。
  ②临床表现
  a.早期可有发热、烦躁不安、多汗、恶心、项背强直及腓肠肌触痛等症状。热退后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或/和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明显感觉障碍。
  b.麻痹后60天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呈现肌萎缩)。
  c.疑似病人死亡,不能提供否定脊髓灰质炎诊断依据者。
  d.疑似病人60天后失访。
  ③实验室检查
  a.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毒株者。
  b.发病前6周内未服过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发病后1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
  c.发病后未再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或未接触疫苗病毒,而恢复期病人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者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G抗体明显升高,血液与脑脊液IgG抗体滴度比例失常或倒置(正常值在血脑屏障无损伤时,血:脑脊液为200~400∶1)。
  脊髓灰质炎临床符合病例 疑似病例加①加临床表现a;或疑似病例加临床表现b;或疑似病例加临床表现c;或疑似病例加临床表现d;或疑似病例加实验室检查b;或疑似病例加实验室检查c。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实验室检查a。
  (3)排除病例
  ①疑似病例经实验室和临床检查证据确凿为非脊髓灰质炎的病例。
  a.格林-巴利综合征(经临床或/与脑脊液蛋白与细胞检测明确诊断);
  b.有病毒分离或血清学依据确诊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
  c.横贯性脊髓炎;
  d.创伤性神经炎;
  e.其他疾病(应注明诊断的病名和依据)。
  ②疑似病例麻痹后60天随访无残留麻痹,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或麻痹后2周内血清或脑脊液IgM抗体阴性。
  ③疑似病例麻痹后60天虽残留麻痹,但对病例发病2周内,间隔24~48小时,收集的2份粪便标本经RD和Hep-2两种细胞盲传2代,均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
  ④疑似病例麻痹后60天虽残留麻痹,但发病4周内脑脊液或血液特异性IgM抗体阴性,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无4倍或4倍以上升高者。
  (4)疫苗相关病例 发生率极低,且往往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之儿童。
  ①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 服用活疫苗(多见于首剂服苗)后4~55天可有发热,6~40天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明显感觉丧失,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再服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从粪便标本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者。如有血清学检测脊髓灰质炎IgM抗体阳性,或中和抗体或IgG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并与分离的疫苗株病毒型别一致者,则诊断依据更为充分。
  ②服苗接触者疫苗相关病例 与服活疫苗者在服苗后35天内有密切接触史,接触后6~60天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符合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诊断。麻痹后未再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粪便中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者,如有血清学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IgG抗体(或中和抗体)4倍或4倍以上升高并与分离的疫苗株病毒型别相一致者,则诊断依据更为充分。
  1.2 百日咳
  1.2.1 流行病学史3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
  1.2.2 临床表现
  (1)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2)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
  (3)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多无典型痉咳。
  (4)持续咳嗽2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1.2.3 实验室诊断
  (1)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占50%以上。
  (2)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
  (3)恢复期血清抗百日咳凝集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1.2.4 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 具备临床表现4项中任何1项,或同时伴有流行病学史者。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实验室诊断(1)。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实验室诊断(2)或(3)。
  1.3 白喉
  1.3.1 流行病学史 白喉流行地区,与确诊白喉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1.3.2 临床症状 发热、咽痛、鼻塞、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落的灰白色假膜,剥时易出血。
  1.3.3 实验室诊断
  (1)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外毒素。
  (2)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
  (3)病人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4倍或4倍以上增长。
  1.3.4 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 具有白喉临床症状者。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结合流行病学史加实验室诊断(2)。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实验室诊断(1)或(3)者。
  1.4 新生儿破伤风
  1.4.1 有分娩时的接生过程及脐部处理消毒不严史或新生儿出生后有外伤局部未经消毒处理史。
  1.4.2 临床表现 出生后4~6天,少数早至2天迟至14天以上发病。早期牙关紧闭,吸乳困难,继之面肌痉挛呈苦笑面容。四肢肌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腹直肌痉挛直如板状,颈项强直呈角弓反张。呼吸肌、喉肌痉挛可致窒息、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1.4.3 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以上2项即可临床诊断新生儿破伤风。
  1.4.4 脐部或伤口处分泌物做厌氧菌培养,部分病例(30%左右)可获得破伤风杆菌阳性。
  1.5 麻疹
  1.5.1 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1.5.2 临床症状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或更高)。
  (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膜炎。
  (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天)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1.5.3 实验室诊断
  (1)1个月内未接种过MV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2)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1.5.4 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 具备临床症状(1)加(2)者,或同时伴有临床症状(3)者。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临床症状(4)或(5)或流行病学史者。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实验室诊断(1)或(2)或(3)者。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