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接种时的工作
4.1 现场组织
4.1.1 工作人员要做好接种现场的宣传和组织,特别在进行集体性接种时,应根据接种对象的不同特点,耐心、细致地做好各方面的组织准备,确保接种工作有秩序地进行。
4.1.2 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应将不同疫苗的接种对象按疫苗分组进行接种,也可以在接种场所设置不同疫苗的接种标记进行接种,避免错种、重种和漏种。
4.2 核实接种对象与问诊
4.2.1 接种前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和接种证 回收接种通知单,检查儿童预防接种证、卡,核对儿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接种对象,接种何种疫苗。发现原始记录中儿童姓名,出生年、月、日有误应及时更正。对不属于本次接种的对象,要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4.2.2 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和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必要时测量体温和进行体检,凡有禁忌证的对象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预防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4.3 疫苗使用
4.3.1 检查疫苗,接种疫苗前必须严格核对要接种的疫苗品种,检查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或受过冻结的液体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4.3.2 疫苗应避免受到阳光直接照射,使用前方可从冷藏容器内取出。
4.3.3 尽量减少开启冷藏容器的次数,开后应及时关严。
4.3.4 吸取疫苗
(1)吸取疫苗前应排净注射器和针头内的水分。
(2)将安瓿尖端疫苗弹至体部。
(3)用砂轮割锯安瓿颈部,75%乙醇棉球消毒安瓿颈部后,再用消毒干棉球包住颈部掰开。
(4)将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下放入安瓿的液面下,吸取疫苗。
(5)吸取疫苗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向上,排出注射器内的气泡,直至针头上有一小滴疫苗出现为止。
(6)临时煮沸消毒的注射器材,一定要在冷却后再吸取疫苗。
(7)使用冻干疫苗时,用注射器抽取稀释液,沿安瓿内壁缓慢注入,轻轻摇荡,使疫苗充分溶解,避免出现泡沫。
(8)含有吸附剂的疫苗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4.3.5 安瓿启开后,未吸取用完的疫苗应盖上消毒干棉球;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4.4 接种操作
4.4.1 皮肤消毒
(1)确定接种部位,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如果接种部位皮肤不清洁,先进行清洗。
(2)用灭菌镊子夹取75%乙醇棉球或用无菌棉签蘸75%乙醇,螺旋式的由内向外消毒接种部位皮肤,涂擦直径≥5cm。消毒区不可用手触碰。
(3)接种活疫苗时不能用2%碘酊消毒,局部用75%乙醇消毒时,待干后再接种。
4.4.2 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接种剂量、方法和部位接种疫苗。
4.4.3 接种技术
(1)皮内接种法
①接种(皮试)部位 结核菌素或卡介苗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和锡克氏试验应在左前臂掌侧中部,BCG接种应在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
②操作方法 用1ml注射器(卡介苗用蓝芯注射器)配4.5号针头吸取疫苗,皮肤常规消毒,待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管,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15度角刺入皮内,左手拇指固定针管,然后注入疫苗或试验液,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45度角后,拔出针头。勿按摩注射部位。
(2)皮下接种法
①接种部位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
②操作方法 用1ml或2ml注射器配上5.5号针头,吸取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4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3)肌内接种法
①接种部位 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或臀部外上1/4处。
②操作方法 用1ml或2ml注射器配上6号或5.5号针头吸取疫苗,接种对象取坐位或侧卧位(上臂三角肌接种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皮肤常规消毒,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以执毛笔式),与皮肤成70~9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口服法
①用于OPV的服用。
②用消毒的药匙将脊髓灰质炎疫苗送入儿童口中(液体疫苗可直接滴入),用凉开水送服咽下。
③月龄小的儿童,喂服糖丸疫苗时可将糖丸碾碎,放入药匙内,加少许凉开水溶解成糊状服用,或将糖丸疫苗溶于5毫升凉开水中,使其完全溶化口服咽下。
④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应先饮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后再服。
(5)注意事项
①BCG要准确注入皮内,严禁皮下或肌内注射。
②OPV不能用热开水送服,并做到一人一匙。
③含有吸附剂的疫苗要采用肌内注射或皮下深部注射。
④MV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⑤接种要分部位、分针管。
4.5 接种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5.1 预防接种要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制度。接种器材的消毒要普及压力蒸汽灭菌法,尽少使用煮沸消毒法;使用一次性无菌塑料注射器,要严格执行使用后的回收销毁制度,严禁再次使用。
4.5.2 接种时应严格按技术规程的要求操作。
4.5.3 吸取疫苗和注射时,手不能触碰注射器的针芯。
4.5.4 无菌和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要分开存放。
4.5.5 接种BCG的注射器、针头要专用。
4.6 接种完毕 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和接种现场记录簿上正确记载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接种者签名。接种记录要书写工整不得用其他符号代替。
4.7 接种完毕,接种对象应留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观察有无反应。
4.8 告诉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4.9 与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5 接种后的工作
5.1 清理器材 将玻璃注射器洗刷干净,对损坏和报废的器材做好记录,并随时增补。
5.2 处理疫苗 统计、登记疫苗的使用及废弃的数量,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处理:
5.2.1 启开安瓿而未用完的疫苗,必须废弃。
5.2.2 如冷藏容器内的冰未完全溶化,未打开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冰箱保存,于有效期内在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5.2.3 如冷藏容器内的冰已全部溶化,OPV应全部废弃,BCG、DPT、MV、DT做好标记,下次接种时先使用。
5.3 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和预防接种卡(簿),并确定需补种的人数和名单。
5.4 统计 村卫生室或基层接种点、乡级卫生院防保站(组)和县级卫生防疫机构应及时按规定填写各项报表,统计上报本次接种情况和下次接种的疫苗需用计划。
5.5 预防接种反应及事故的处理
5.5.1 接种人员要监测接种反应及事故并及时处理。
5.5.2 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故,除应及时进行必要的处理外,还应立即向县级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县级卫生防疫机构接到报告后应派专人赴现场调查,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5.5.3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病例的诊断必须由县级或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确定。
5.5.4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的处理按卫生部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