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海域勘界技术规程

  (5)古海蚀地貌与新构造运动和海面变化之间的关系。
  (6)海岸的发育演变过程、古海岸分布位置。
  (7)现代海岸和岸滩动态特征及其变化速率、发育演变过程。
  (8)海滨盐沼的特点、盐生植物的群落分布。
  6.1.5.2 文件资料和图件收集
  文件资料和图件收集内容应满足附录G的要求。
  6.1.5.3 海岸(河口)海流、泥沙调查
  海流、泥沙观测断面不少于两条。具体要求:
  (1)海流
  水深大于3m时观测表、中、底三层,水深小于3m时观测表、底二层,水深为1m时只观测中层。流速施测时间为每小时一次。
  (2)泥沙
  层次与海流观测相同,每隔一小时取样一次,采水量不少于500mL。含沙量测定采用称重法。
  6.1.5.4 资料分析与计算
  资料分析与计算要求见附录H。
  6.2 浅海调查
 
 浅海调查内容包括海底地形测量、底质调查与海底地貌调查。
  6.2.1 海底地形测量
  6.2.1.1 仪器设备
  单波束测深仪、多波束测深仪、DGPS定位仪。
  6.2.1.2 定位要求
  (1)定位采用实时差分方法、相位差分方法定位。
  (2)定位工作前应做静态或动态实时定位精度试验,试验情况和结果应附在技术工作报告中。
  (3)船台GPS天线应架设在高处,尽可能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4)定位中心与测深仪换能器若不在同一铅垂线上,应作偏心改正。
  6.2.1.3 测量方法
  海底地形测量分为单波束和多波束两种测量方法。当水深小于20m时,采用单波束测深仪测量;当水深大于20m时,可采用多波束测深仪测量。具体技术要求见附录I。
  6.2.1.4 水深图的绘制
  水深图绘制按再接GB17501中9.6的要求进行。
  6.2.2 底质调查
  6.2.2.1 定位与站位布设
  (1)采用DGPS定位。
  (2)采样站位点距为2km,线距为2km。
  6.2.2.2 采样方法与要求
  底质表层样品采集一般采用抓斗、箱式、自返式等采样方法。样品采集湿重不应小于500g,调查区内空样站位数不应超过总站位数的10%。
  6.2.2.3 样品现场描述内容
  底质样品现场描述按附录F要求执行,对典型的、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要进行详细描述和拍摄照片。
  6.2.2.4 沉积物粒度分析
  分析与资料整理按GB/T13909中14的要求进行。
  6.2.3 海底地貌调查
  6.2.3.1 仪器设备
  侧扫声呐探测仪、DGPS定位仪。
  6.2.3.2 侧扫声呐探测技术要求
  侧扫声呐探测技术要求见附录J。
  6.2.3.3 海底地貌图的绘制
  成果图件绘制的图式图例见附录Q。
  6.3 潮间带与潮下带(浅海)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6.3.1 潮间带
  潮间带生物调查应根据各调查区的实际需求取舍。
  6.3.1.1 调查内容
  潮间带生物生物调查包括:种类组成、优势种、主要经济种、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群落特征等。
  断面和站位的布设:调查区设断面3~5条;其中,调查中间线1条,两侧各1~2条;每条断面布设5~7个站位,即高潮区1~2个站位、中潮区3个站位、低潮区1~2站位。硬相潮间带每个站位采样2方,每方面积25cm×25cm;软相潮间带每个站位取4方,每方为25cm×25cm×30cm。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