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彻执行有关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的规章、制度、办法;
(二)领导和组织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三)审定新品种;
(四)对已推广的品种和新品种的示范、繁育、推广工作提出建议;
(五)办理品种审定工作的有关事宜。
第二十六条 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农业事业费预算。
第二十七条 报审品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主要遗传性状必须稳定一致,与其它品种有明显的区别;
(二)需经连续两至三年的区域试验和一至两年的生产试验(两项试验可交叉进行);
(三)产量水平要求高于当地同类型的主要推广品种原种的百分之五,并经统计分析增产显著;
产量虽与当地同类型的主要推广品种的原种相近,但在品质、成熟期、抗病(虫)性、抗逆性等有一项乃至多项性状表现突出。
第二十八条 报审外省已审定的引进品种,应附外省有关审定资料,并进行不少于两年的生产试验。
第二十九条 报审品种应附有选育(引种)经过报告,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报告,栽培技术要点,抗病(虫)性鉴定,品质分析报告,以及植株(籽粒)照片。杂交种应提供亲本资料及制种技术资料。
抗性鉴定和品质分析报告,应由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可的专业单位签署。
第三十条 对未具备组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条件的某些农作物或特需品种,报审时应附有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场所进行性状鉴定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第三十一条 报审程序为选育(引进)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向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报请审定的品种,选育(引进)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后,需由本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区域试验组织单位签署推荐意见。
第三十二条 经审定通过的品种,由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给品种审定合格证书。
审定合格的新品种由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议定名,编写登记,并由农业主管部门公布。
第三十三条 未经审定或审定未通过的品种不得经营、生产推广、报奖和广告。
第三十四条 审定未通过的品种,如选育单位或个人有异议时,可进一步提供有关材料,向原审定委员会申请复审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