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和台湾地区未提交答卷的公司的倾销幅度,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
二十一条的规定,调查机关根据已经获得的事实和可获得的最佳信息做出裁定。
(三)倾销幅度
经过计算,各公司的倾销幅度分别为:
美国公司
1.美国信科有限公司(Shintech Incorporated):83%
2.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德州)(Formosa Plastics Corporation Texas):11%
3.其他美国公司(All Others):83%
韩国公司
1.(株)LG化学(LG CHEM, LTD):6%
2.韩华石油化学株式会社(HANWHA CHEMICAL CORPORATION):12%
3.其它韩国公司(All Others):76%
日本公司
1.日本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Shin-Etsu Chemical Co., Ltd.):17%
2.日本V-tech株式会社(V-Tech Corporation):21%
3.大洋聚氯乙烯株式会社 (TAIYO VINYL CORPORATION):7%
4.日本新第一聚氯乙烯股份公司(SHIN DAI-ICHI VINYL CORPORATION):34%
5.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KANEKA CORPORATION):30%
6.其他日本公司 (All Others):84%
俄罗斯公司
1.俄罗斯考斯第克股份有限公司(J/S Co. KaustiK):34%
2.其他俄罗斯公司 (All Others):47%
台湾地区公司
1.华夏海湾塑胶股份有限公司(China General Plastics Corporation):12%
2.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10%
3.大洋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2%
4.其他台湾地区公司(All Others):25%
五、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累积评估
调查机关在考察了相关证据材料后认为,从被诉国家和地区进口的聚氯乙烯产品之间的竞争条件以及这些被调查产品与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条件基本相同,且进口产品的数量和被诉倾销幅度不属可忽略不计范围。根据《
反倾销条例》第
九条的规定,调查机关认为,可以对来自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聚氯乙烯对中国大陆产业的影响进行累积评估。
本案初裁后,日本钟渊公司提出将中国大陆产业划分为南、北方两个产业进行产业损害评估。主要理由是:中国华南市场上仅有福建省东南公司一家生产商,而其他地区的中国大陆生产企业向华南市场供应很少。
针对初裁后钟渊公司提出的上述问题,调查机关专门进行了调查。
现有证据表明,中国聚氯乙烯市场历来是一个统一市场。由于南方加工企业众多,市场需求巨大,而华南地区大型规模氯碱生产企业数量较少,因此南方市场也是众多北方聚氯乙烯生产厂家的销售地。特别是冬季,北方加工进入淡季,北方货源更是纷纷南下。在物流配送日渐发达的今天,在南方市场一年四季都有来自中国大陆几乎所有聚氯乙烯厂家的货源,例如: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大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沧州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锦化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广东、福建等南方市场均设有经销点,部分厂家在南方的销售量已占其生产量的50%以上。
由此可见,钟渊公司提出的中国有两个相对独立的聚氯乙烯地域市场,与事实不符。因此,调查机关对该公司的有关主张不予接受。
(二)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数量和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的变动情况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1999年、2000年、2001年被诉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的被调查产品数量分别为1028708.86吨、1155872.13吨和1517288.43吨,2000年和2001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2.36%和31.27%,呈逐年上升趋势。
调查期内被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一直高达30%以上,其中2001年达到34.38%,比2000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
(三)被调查产品的进口价格及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1999年、2000年、2001年被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被调查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578.73美元、692.23美元和565.86美元,2001年比2000年下降18.26%,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受进口被调查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2001年比2000年下降了25.87%,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被调查产品价格下降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价格产生了明显的压制。
(四)被调查产品对中国大陆产业的影响
1、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处于成长期,但调查期末呈现增长不足,增幅回落。为适应不断扩大的中国大陆市场需要,中国大陆产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扩大产能。随着技术改造项目的陆续竣工投产和相继达产,产量不断提高。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生产能力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4.02%、11.19%和12.19%。调查期末呈现增长不足,增幅回落。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产能增幅比调查期内的平均增长幅度低6.5个百分点,比市场需求量的增幅低9.53个百分点,比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的增幅低19.08个百分点。
2、中国大陆产业的同类产品产量增长,但增长相对不足。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5.18%、13.47%和18.87%;与同期市场需求量相比,分别低9.61、7.29和2.85个百分点。调查期末增长幅度比调查期内平均增长幅度低0.21个百分点,比市场需求量的增幅低2.85个百分点,比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的增幅度低12.4个百分点。
3、中国大陆产业的同类产品销售数量增长不足,库存增加。由于中国大陆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数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被诉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的被调查产品数量也逐年上升,2001年与上年相比,增幅高达31.27%,比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数量增幅高出15.04个百分点。调查期内销售数量增幅低于中国大陆需求量增幅5.49-8.7个百分点,销售量增幅与市场需求量增幅相比存在较大的下降,销售数量增幅呈下降趋势,调查期内下降了9.86个百分点。受销售数量的影响,调查期内库存量呈现波动较大,调查期末库存比上一年增加55.91%。
4、中国大陆产业的同类产品销售收入先增后降,增长受到抑制。1999和2000年销售收入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7.92%和38.53%。进入2001年,由于受被调查产品低价进口影响,中国大陆产业被迫降低销售价格,在销售数量比2000年增长16.23%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却比2000年下降了13.72%。销售量的增加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应有的收益,销售收入的增长受到严重抑制。
5、中国大陆产业的同类产品税前利润下降,企业亏损严重。1999年至2000年,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有所上升,进入2001年后,受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影响,中国大陆产业聚氯乙烯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出现大幅下滑,比2000年下降25.87%,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受此影响,税前利润的增长趋势受到严重抑制,2001年由增长变为下降,比2000年下降144.59%,造成严重亏损,亏损额近3亿元。
如前所述,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产能增加,销售数量增加,但受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倾销价格压制,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下滑,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造成销售收入下降。与此同时,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单位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和期间费用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可见,税前利润的下降及企业的亏损,不是成本和期间费用等其它因素造成的,销售价格的大幅下滑是造成税前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6、中国大陆产业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下降2.31、1.61和1.44个百分点,由1999年的33.48%降至2001年的30.43%,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如前所述,调查期内被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一直高达30%以上,其中2001年达到34.38%,比2000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可见调查期末中国大陆产业的市场份额下降的同时,被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上升。
7、中国大陆产业开工率基本稳定,但开工率相对不足。聚氯乙烯产业特性决定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其上下游的生产平衡、相对稳定的低成本生产,以及部分企业新投产设备运行的逐步正常等因素。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9户企业)的开工率基本维持在82.08%-88.74%。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下降5.79、增加1.67和4.99个百分点。但是,从全国聚氯乙烯产业情况看,2001年全行业的开工率仅为69%。面对强劲的市场需求,企业的开工率相对不足。
8、中国大陆产业就业率下降。随着中国大陆产业产能的扩大,1999年就业人数比上一年增长6.05%;2000年和2001年就业人数分别比上一年下降1.5%和9.57%,2001年就业人数降至调查期内最低水平,就业率比上一年下降4.41个百分点。
9、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加强经营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逐步得到提高。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比上年提高18.03%、15.20%和31.45%。
10、中国大陆产业工资总额、人均年工资增速回落。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工资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6.8%、16.06%和2.18%;人均年工资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9.41%、17.97%和7.88%。工资总额和人均年工资增长呈现快速回落,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回落13.88和10.09个百分点。
11、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投资收益率、现金流量及投融资能力等情况恶化。受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影响,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经营情况呈恶化趋势,2001年与2000年相比,税前利润急剧下滑,由盈利变为亏损;投资收益率下降了10.37个百分点;现金流量净额下降了62.94%。
现金流量指标恶化与同类产品的市场、销售及价格均有着互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同类产品的大量低价进口,使得中国大陆生产企业原有市场份额被挤占,中国大陆生产企业为了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的生产规模,不得不削价竞争,价格的下降和销量的被压制,直接导致销售收入的减少,使同类产品销售困难,资金回笼缓慢,存货积压难以变现。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大大减少,即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根本的资金来源被大幅削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