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
(2003年8月1日)
茶叶是我国具有资源优势和消费传统的特色农产品,也是我国较早参与国际贸易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国内外市场反映和消费评价看,我国茶叶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消费是安全的。但随着农产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入世,茶叶产品要保持强劲的出口优势和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进口国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贸易壁垒,满足国内外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关口前移,实施生产全程监管。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茶叶产业的工作重点,现就进一步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优化产地环境,积极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科学规划,根据茶叶产区产地环境要求,选择茶叶最佳生态适宜区进行规划种植。凡产地环境不适宜种植茶叶的,要采取措施,逐步调整改种其他适宜作物,新建茶园和生产基地,要严格按照茶叶产地环境要求,远离污染源,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净化工作。同时,要根据出口需要,积极扶持和创建一批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进口国要求组织生产的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典型示范,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无公害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广泛推广,带动所有的茶农按照标准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逐步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生产档案制度,对茶叶生产实施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推行GAP(良好操作规范)管理,将茶叶生产基地做强作大,并实现与国际贸易接轨。
二、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科技培训
在茶叶生产中,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的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规定,严格茶叶用新型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登记管理。要通过执法监督等措施,确保在各茶叶产区不经营、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品种。同时,要结合出口要求,推荐使用符合最终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农药品种,科学调整和合理改善农药品种结构。在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同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重点抓好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茶农的安全用药、科学用肥的意识。在技术推广和生产指导过程中,要积极推广高效、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生产基地和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大力推行病虫害的统防、统管。为确保农业投入品的质量,鼓励对茶叶生产用农业投入品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