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各部门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策划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b)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工作程序;
(c)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前的准备工作;
(d)危害辨识过程、方法及要求;
(e)风险评价的范围和方法;
(f)风险分级的准则及不可承受风险的判定准则;
(g)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策划;
(h)对风险评价结果的定期评审;
(i)当出现活动变更、技术改造、管理变更或其他变化时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要求及说明。
(3)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因素
(a)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b)煤矿企业制定的职业安全健康方针;
(c)事故、事件和不符合记录;
(d)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结果;
(e)员工及其代表、安委会参与职业安全健康协商、评审和改进活动的信息;
(f)与其他相关方的交流信息;
(g)煤炭行业的较好安全健康工作实践、典型危害类型、已发生的事故和事件的信息;
(h)本企业的设施、工艺过程和活动的信息,包括:
a)控制程序变更的详细资料;
b)井下巷道、采掘工作面、硐室和采空区等的设计;
c)采煤、掘进、通风、排水、顶(底)板管理、瓦斯管理等工艺流程图;
d)瓦斯、煤尘、煤炭、岩石、支架、炸药等物料清单;
e)毒物的测定和员工体检及健康监护资料;
f)监测数据,如瓦斯涌出量、矿井涌水量、瓦斯浓度、煤尘浓度、顶板稳定性指标等各种监测指 标;
g)作业场所环境数据,如气压、温度、湿度、粉尘浓度、噪声强度等。
(i)煤矿的生产场所和环境,包括:
a)开拓、通风、排水、地压监测、采掘、供电和运输提升等生产辅助系统;
b)井巷、水平、阶段、区段;
c)运输大巷、石门、上山、下山;
d)采空区;
e)采掘工作面;
f)主要运输大巷、总进风巷、总回风巷、主要进风巷、主要回风巷、采区进风巷、工作面进风巷、采区回风巷、工作面回风巷;
g)采煤工作面风流、掘进工作面风流;
h)通风方式;
i)煤层瓦斯含量和涌出量、瓦斯(二氧化碳)喷出、煤(岩)与瓦斯突出;
j)煤尘爆炸危险煤层;
k)矿井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
l)呼吸性粉尘。
(4)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不同作业场所,危害的特性及风险的大小是不同的,煤矿企业选择合适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是实现风险控制的关键。
对于作业活动较简单、风险水平较低的场所,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辨识评价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访谈、工作任务分析法、对以往监测结果(可以是作业环境、设备或人等)及以往事故统计分析等方法。
对于高风险或复杂的作业环境及设备设施,在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时,应采用系统的评价方法。常见的危害辨识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故障类型影响分析、矩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事故树等。
无论哪种风险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对象,企业在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时,应选择一种合适的风险评价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评价方法,以起到相互补充和印证的作用。
(5)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实施
1)评价人员培训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可在咨询机构的帮助下完成,也可在企业内挑选适当人员来进行。在实施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之前,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制定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程序和指南。应尽可能由一些熟悉本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价的人员组成评价小组。
2)制定评价指南
制定本企业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实施指南是确保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实施指南中应指出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工作步骤、实例和风险分级的准则等。
评价小组应充分吸纳现场员工的参与,对规模较大、风险较高的活动或场所,评价活动可以班组为单位进行。
3)危害辨识
(a)资料收集
危害辨识过程涉及生产过程中所有的人员、所有的设备及物料以及所有的作业活动,包括承包方的活动,应在危害辨识开始前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企业生产现场应考虑的问题等。
(b)编制危害调查表和危害提示表
提供统一的危害辨识表格,便于对危害辨识的结果进行比较、归类和统计,例表一是危害调查表的实例。
例表一: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调查表
编号:______ 部门:______ 填表人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
┏━━┯━━━━┯━━━━┯━━━━━━━┯━━━━━┯━━━━━━┓
┃序号│作业活动│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的事故│涉及相关方│现有控制措施┃
┠──┼────┼────┼───────┼─────┼──────┨
┃ │ │ │ │ │ ┃
┠──┼────┼────┼───────┼─────┼──────┨
┃ │ │ │ │ │ ┃
┗━━┷━━━━┷━━━━┷━━━━━━━┷━━━━━┷━━━━━━┛
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由评价组事前编制有一定针对性的危害提示表,以便一线员工快速、全面地认识作业活动中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例表二给出了煤矿企业危害提示表的另一种参考格式。
例表二: 煤矿危害提示表(参考项目)
┏━━━━┯━━━━━━━━━━━━━━━━━━━━━━━━━━━━━━━━━┓
┃序号 │项目 ┃
┠────┼─────────────────────────────────┨
┃1 │安全管理 ┃
┠────┼─────────────────────────────────┨
┃1.1 │矿长是否取得安全资格证书 ┃
┠────┼─────────────────────────────────┨
┃1.2 │是否使用的都是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产品 ┃
┠────┼─────────────────────────────────┨
┃1.3 │1.入井人员是否戴安全帽 ┃
┃ │2.入井人员是否随身携带自救器 ┃
┃ │3.入井人员是否随身携带矿灯 ┃
┃ │4.是否执行入井安全检查制度 ┃
┃ │5.是否执行升井清点人员制度 ┃
┠────┼─────────────────────────────────┨
┃1.4 │下列图纸是否齐全并是最新的: ┃
┃ │1.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 ┃
┃ │2.井上、下对照图 ┃
┃ │3.巷道布置图 ┃
┃ │4.采掘工程平面图 ┃
┃ │5.通风系统图 ┃
┃ │6.井下运输系统图 ┃
┃ │7.安全监测装备布置图 ┃
┃ │8.排水、防尘、防火注浆、压风、充填、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统图 ┃
┃ │9.井下通信系统图 ┃
┃ │10.井上、下配电系统图和井下电气设备布置图 ┃
┃ │11.井下避灾路线图 ┃
┠────┼─────────────────────────────────┨
┃2 │开采技术因素 ┃
┠────┼─────────────────────────────────┨
┃2.1 │是否进行科学的矿井设计 ┃
┠────┼─────────────────────────────────┨
┃2.2 │是否建立完善的矿井开拓系统 ┃
┠────┼─────────────────────────────────┨
┃2.3 │矿井、采煤工作面是否有足够的安全出口 ┃
┠────┼─────────────────────────────────┨
┃2.4 │巷道布置是否合理 ┃
┠────┼─────────────────────────────────┨
┃2.5 │是否是急倾斜煤层 ┃
┠────┼─────────────────────────────────┨
┃2.6 │是否采取支护措施并有效 ┃
┠────┼─────────────────────────────────┨
┃2.7 │是否采取顶板管理措施并有效 ┃
┠────┼─────────────────────────────────┨
┃2.8 │是否建立了敲帮问顶制度并贯彻执行 ┃
┠────┼─────────────────────────────────┨
┃2.9 │是否采用了先进的采掘机械 ┃
┠────┼─────────────────────────────────┨
┃2.10 │是否采取了有效的地压观测和防范措施 ┃
┠────┼─────────────────────────────────┨
┃3 │通风、瓦斯与粉尘防治 ┃
┠────┼─────────────────────────────────┨
┃3.1 │井下作业环境是否满足要求 ┃
┠────┼─────────────────────────────────┨
┃3.2 │是否是高瓦斯矿井或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
┠────┼─────────────────────────────────┨
┃3.3 │是否建立了井下瓦斯监测系统 ┃
┠────┼─────────────────────────────────┨
┃3.4 │煤尘是否有爆炸危险性 ┃
┠────┼─────────────────────────────────┨
┃3.5 │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 ┃
┠────┼─────────────────────────────────┨
┃3.6 │采煤工作面是否采用湿式作业 ┃
┠────┼─────────────────────────────────┨
┃3.7 │掘进工作面是否采用湿式作业 ┃
┠────┼─────────────────────────────────┨
┃3.8 │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矿井通风系统 ┃
┠────┼─────────────────────────────────┨
┃3.9 │主要通风机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测定,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通风系统测定 ┃
┠────┼─────────────────────────────────┨
┃4 │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防治 ┃
┠────┼─────────────────────────────────┨
┃4.1 │是否发生过突出 ┃
┠────┼─────────────────────────────────┨
┃4.2 │是否进行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 ┃
┠────┼─────────────────────────────────┨
┃4.3 │是否进行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 ┃
┠────┼─────────────────────────────────┨
┃4.4 │是否采取了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并有效 ┃
┠────┼─────────────────────────────────┨
┃4.5 │是否采取了局部防治突出措施并有效 ┃
┠────┼─────────────────────────────────┨
┃5 │防灭火 ┃
┠────┼─────────────────────────────────┨
┃5.1 │是否作过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是否有自燃煤层 ┃
┠────┼─────────────────────────────────┨
┃5.2 │在井上、下是否采取了切实可行的防灭火措施 ┃
┠────┼─────────────────────────────────┨
┃5.3 │是否设立了地面消防水池,是否设立了井下消防管网系统 ┃
┠────┼─────────────────────────────────┨
┃5.4 │在井口或主要巷道的关键防火位置是否设置了防火门 ┃
┠────┼─────────────────────────────────┨
┃5.5 │是否建立了动火作业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 ┃
┠────┼─────────────────────────────────┨
┃5.6 │井上、下是否配备了足够的灭火器材 ┃
┠────┼─────────────────────────────────┨
┃5.7 │如是自燃煤层,是否建立了有效的防治自燃发火措施 ┃
┠────┼─────────────────────────────────┨
┃5.8 │如有井下火区,是否建立并实施了有效的火区管理制度、措施和计划 ┃
┠────┼─────────────────────────────────┨
┃6 │防治水 ┃
┠────┼─────────────────────────────────┨
┃6.1 │水文地质条件是否清楚 ┃
┃ │是否为岩溶发育地层 ┃
┃ │是否掌握了老窑等地质条件 ┃
┠────┼─────────────────────────────────┨
┃6.2 │是否有足够的防水隔离矿柱 ┃
┠────┼─────────────────────────────────┨
┃6.3 │是否有强含水层 ┃
┠────┼─────────────────────────────────┨
┃6.4 │是否建立了地面防治水措施并有效 ┃
┠────┼─────────────────────────────────┨
┃6.5 │是否建立了井下防治水措施并有效 ┃
┠────┼─────────────────────────────────┨
┃6.6 │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矿井排水系统 ┃
┃ │矿井排水能力是否足够 ┃
┠────┼─────────────────────────────────┨
┃6.7 │是否采取了完善的探放水制度并贯彻执行 ┃
┠────┼─────────────────────────────────┨
┃7 │爆破材料与井下爆破 ┃
┠────┼─────────────────────────────────┨
┃7.1 │地面炸药库是否安全可靠 ┃
┠────┼─────────────────────────────────┨
┃7.2 │井下炸药库是否设计合理 ┃
┠────┼─────────────────────────────────┨
┃7.3 │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爆破材料使用、储存和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 ┃
┠────┼─────────────────────────────────┨
┃7.4 │爆炸材料的运输设备是否满足要求,并安全可靠 ┃
┃ │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爆炸材料运输制度并贯彻执行 ┃
┠────┼─────────────────────────────────┨
┃7.5 │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井下爆破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 ┃
┃ │爆破人员是否都经过了严格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 ┃
┠────┼─────────────────────────────────┨
┃8 │机械设备 ┃
┠────┼─────────────────────────────────┨
┃8.1 │各类设备是否都满足要求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 ┃
┃ │1.运输设备 ┃
┃ │2.提升设备 ┃
┃ │3.空气压缩设备 ┃
┃ │4.手工机械设备 ┃
┃ │5.排水设备 ┃
┃ │6.通风设备 ┃
┃ │7.监测设备 ┃
┃ │8.采掘设备 ┃
┠────┼─────────────────────────────────┨
┃8.2 │轨道、各类管路、电缆和照明线路等是否满足要求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
┠────┼─────────────────────────────────┨
┃9 │应急救援 ┃
┠────┼─────────────────────────────────┨
┃9.1 │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 ┃
┃ │1.组织机构 ┃
┃ │2.人员职责 ┃
┃ │3.应急救援预案 ┃
┃ │4.医疗保障系统 ┃
┃ │5.通讯保障系统 ┃
┃ │6.救援设备和器材 ┃
┃ │7.人员应急救援能力和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