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等学校科技体制改革不仅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且还要使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和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多层次多模式的科技工作新体制。
二、调整科技工作组织结构,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3.按照中央关于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的总体部署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技机构的调整改革和人员分流。仅仅是系所合一的模式,不能完全适应面向经济建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在改革中形成一批资源配置合理、任务各有侧重、确具优势特色的科技实体;还要与企业合作,发展一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研究开发与生产经营一条龙的科技经济联合体;其中有一些要办成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国家级科技机构或行业技术开发骨干基地。通过改革,要逐步建立起能胜任从基础性研究到应用开发,从单学科到多学科综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相互配套、有机联系、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科技工作体系。
4.要运用行政、经济手段,制定有关政策,持续稳定地支持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这要作为高校科技工作基本方针长期坚持下去。从事这类研究的机构与人员,积极承担各级政府科技任务,申请各类科技基金,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为我国科技事业长远发展作出贡献。要全面开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积极引导从事这类工作的机构与人员,走向社会,积极承担企事业单位的委托任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多种方式进入经济生产领域,有条件的,逐步向企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5.学校可视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设立、撤并科技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并担负重大研究任务的机构,经评估审核,区别不同情况,动态地核定一定数量专职科技编制,在一定时期内要相对稳定队伍,并给予一定额度经常费用,课题费主要通过承担任务或申请科学基金取得。主要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的机构,试行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有条件的,也可实行企业化管理,学校在用人、劳资、奖励、职称等制度上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各类科技机构都要逐渐增加国内外客座研究开发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兼职人员的比例,以吸纳优秀人才,汇聚创新思想,辐射研究成果。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强活力,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有效机制。
三、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方面的优势,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6.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不仅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知识基础,而且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和源泉,也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摇篮。高等学校处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交汇点上,对这类研究既有独特的优势,也有特殊的需要,应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比例。在继续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增加对高等学校这类研究投入的同时,还要争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校办科技产业和咨询服务的收入,也应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基础性研究。要集中一批优秀人才组成精干队伍,选择若干意义重大的项目,确定有限目标,实行重点突破。在积极承担国家攀登计划、863高技术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以及各部委、各地区相关计划任务的同时,还要抓好一批与上述科技计划相衔接的重点项目。努力使一些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或处于领先地位。
7.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要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为实现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立足国内创造条件。有关学校及主管部门要争取多方支持,保障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开放研究实验室的正常运行,把这些实验室办成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开发高水平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要发挥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作用和中年科技工作者中坚作用,放手让优秀年轻科技人员进入关键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从多方面创造良好工作条件与环境,关心扶植他们健康成长,使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尽快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与骨干。
四、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形成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新局面
8.科技成果转化是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关键。要增强转化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创造有利于转化的条件与环境。成果转化工作既是科技行为,更是经济行为。要遵循科技、经济规律,选择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向商品化、产业化的转化。要加强转化的中间环节,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或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中间试验基地,有条件的可向创办科技企业、企业集团方向发展,走科技产业化的道路。要特别重视从事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各类人员配置,制订激励政策吸引善开发、懂生产、会经营管理的优秀人才,逐步形成一支高效精干的科技开发与产业化的专门队伍。要努力开辟多种资金渠道,争取较大幅度增加对成果转化工作的投入。
9.高等学校要与产业界发展多种内容与形式的合作联系,成为广大企业、农村的人才与技术的重要来源,企业、农村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工作的重要场所,逐步建立起紧密结合、双向依靠的新型关系。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要在合作开发或转移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和形成大规模示范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发挥作用。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高等学校要争取有选择地与若干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或进入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一批校内外人才培养和研究开发的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