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向科学、教育事业,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是高等理科教育的基本任务,发展趋势是少而精、高层次。拟从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和少数全国重点理工科大学中,选择一批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等基础学科专业点,从本科入手,重点加强研究生教育,逐步将这些专业点建设成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基地。为确保这些专业点的生源和教育质量,国家将制定相应政策和培养方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强化基础(理论基础和科学实验),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多数学校也在本科阶段根据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学校实际条件,选择少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为研究生阶段输送高质量的本科毕业生。这样做,是为保障国家长远利益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战略措施。
(四)扩大高等理科教育的服务面向,把多数理科毕业生培养成为适应实际应用部门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性人才,促进理科人才流向厂矿企业和其它应用部门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理科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扬长补短”,在保持理科人才基础扎实、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前提下,从思想上、心理上、知识能力结构上加强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使多数理科毕业生到经济、生产、技术等实际应用部门后,既有较快的适应性,又有长远发展的潜力。
(五)适当控制高等理科教育的总体规模,使之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相适应。控制的重点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下简称数、理、化、生)四大学科(含应用数、理、化)的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今后5年内,不再增设综合大学,一般不再增设理科专业。各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毕业生的分配情况,制定本校数、理、化、生四大学科(专业)的调整意见和5年内的招生数量,报学生主管部门和国家教委。必要时,国家教委将商学校主管部门进行宏观控制。经过5年左右的调整和深化改革,使我国高等理科教育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使理科专门人才的种类和数量稳定地适应我国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实际需要。
(六)高等理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业务规格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要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科学研究人才,这是少量的,在本科阶段应强化基础训练,品学兼优的可以直升研究生阶段;另一种主要从事各种应用性工作的应用理科人才,这一种是多数。各类高等学校应根据这个培养目标的内涵和本校毕业生实际流向确定培养目标的侧重点和各专业的业务规格,不要办成一种模式。从宏观上说,国家教委直属综合大学兼顾培养基础性和应用性理科人才两个方面;地方综合大学以培养适合的地方经济、科技、教育事业需要的应用性理科人才和教学工作者(主要是中等学校师资)为主;理工(农、医)科院校则应坚持理工(农、医)结合的方向,培养既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工程(农林、医药)训练的应用性理科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