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务院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有关问题的批复

  绵阳市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工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四川省区划调整后,其经济总量仅次于成都,在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绵阳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密集,有一大批实力很强的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处于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交通便捷,城市建设已形成较好基础,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切实可行的。
  本纲要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借鉴国际国内科技城建设的成功经验,广泛征求国家有关部委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经反复研究讨论形成。

第一章 绵阳科技城建设目标

第一节 区域范围和基础条件



  绵阳科技城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北部,距成都110公里,以绵阳城区为中心,规划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
  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基础。1999年绵阳市GDP总量311亿元,其中科技城区域内GDP155.5亿元,人均GDP2.7万元。
  二、科技基础。绵阳市是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防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6所,大中型骨干企业50家,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类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10万人,两院院士21人,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聚集着大量高层次人才。
  三、城市基础。绵阳科技城现有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建市10多年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路、铁路、机场等建设总投资达300多亿元。城市绿化覆盖率32.48%、人均居住面积13.68平方米。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城市。
  四、体制基础。绵阳是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和四川省“两个转变”试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节 指导思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下,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以“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按照“绵阳实际+国际标准和惯例+创新”的发展模式,艰苦创业,锐意改革,全面开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教育为基础、人才为根本、着力抓好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加强军民结合、产学研结合,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人员潜能。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的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推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绵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