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母乳喂养率的急剧下降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据8城市1990年调查,城市母乳喂养率已由五、六十年代的80%降至30%左右,其中北京市低至10.4%。只有改革不合理的产科制度,实行母婴同室,做到早开奶、按需哺乳才能降低我国儿童营养不良及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扭转母乳喂养率下降的趋势。
4.计划生育与出生缺陷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未来10年,我国面临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计划生育技术任务繁重。预计“八五”期间每年出生人口将达到2400万,年净增人口1700万。5年内将要为2.2亿人次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通过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节育技术服务,有效地控制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大幅度降低人工流产率及其危害,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根据1988年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07‰,全国每年出生肉眼可见的残疾儿童约30万人。狠抓婚前保健、优生咨询、孕产妇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筛查,是减少残疾儿童出生,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
5.妇幼卫生资源与服务能力
在卫生经费分配中,妇幼卫生经费仅占卫生事业费用的3%左右,妇幼卫生经费基本为人头费,缺乏开展工作的业务费用,也没有肺炎防治、产后出血防治等疾病控制专项经费。据全国卫生部门房屋建筑情况调查,1990年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危房面积已达94670平方米,占现有建筑面积的4.27%。另据1990年对300个老少边穷县的调查,69.7%的行政村没有血压计,67.5%村无接生包。长期资源投入不足,是妇幼卫生服务能力难于适应人民群众保健需求的主要原因。
目前各级妇幼卫生机构尚不健全,没有国家级妇幼卫生技术指导中心,有9个省还未建立省级妇幼保健院,市级机构不健全,有300个县未设立妇幼卫生机构。网络不全,严重影响了妇幼保健覆盖面和服务质量。目前全国平均每一名专职妇幼卫生人员服务人口为1.06万人,每一名妇幼保健人员服务面积达93平方公里。1990年我国7岁以下儿童只有45.10%的人接受了健康检查。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覆盖人数仅占35%。
多年来妇幼卫生人员的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平均收入低于同等资历的其他卫技人员,致使队伍难以稳定,不少县及县以下妇幼保健、妇产科专业技术骨干流向其他部门。
上述情况表明,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