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质量信息管理
25、建立健全全厂性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有收集、传递、反馈、分析、处理、存储厂内外质量信息的完整程序和管理制度。能迅速掌握生产和市场质量信息。质量信息有效率逐年提高。
26、原始记录和资料齐全、准确、可靠,管理办法健全,保证质量的可追踪性。
八、质量成本管理
27、开展了质量成本管理,有健全的管理制度,配有专人负责,在全厂初步形成了质量成本管理系统。
28、制定质量成本管理计划,设置了外部故障、内部故障预防、鉴定成本科目,进行质量经济性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初步取得成效。
九、质量审核
29、开展了质量审核工作,建立了质量审核制度,配备了受过专门训练的专(兼)职人员。
30、按制定的计划进行产品质量、工序质量、管理质量审核,按程序提出有现状分析、改进措施的报告及质量的信息资料。
十、使用过程质量管理
31、设置了用户服务机构及网点,建立了服务档案和用户服务(评价)制度。坚持走访用户,召开用户座谈会,收集分析用户意见。
32、根据产品特点和用户要求,提供优质技术服务,产品质量实行“三包”。对复杂产品协助用户安装、调试并代培操作和维修人员。
十一、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33、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普及深入,积极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创优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经常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总结、交流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
34、围绕工厂方针目标,结合班组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有登记、有课题、有记录、有成果、效益好。
十二、奖惩
35、企业要有体现“质量第一”的奖惩制度。对于一贯重视质量管理,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上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于粗制滥造,造成损失的人员给予处分。
36、企业必须严格执行质量否决权制度。
十三、附则
本条件适用于商业、粮食、供销社所属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