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交通部关于颁布《公路、水运交通主要技术政策》的通知

  54.掌握航道演变规律,提高航道整治工程成效。航道整治要掌握河床演变规律,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并尽可能与河道治理相结合。整治工程的总体设计要按照全面规划、抓住关键、分期实施、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对于多变浅滩,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整治。整治建筑物的结构及材料应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混凝土、合成材料和土工织物等。工程施工应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近期要以开发推广炸礁新技术和新设备为重点,淘汰手工作业。
  55.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航道疏浚机械化水平。疏浚作业应以各类挖泥船为主,并因地制宜地采用水力冲沙、松动疏浚等方法。在本世纪末要实现疏浚作业机械化,有条件的地方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要大力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和研究地形、水文、气象、土质等基础资料,建立数据库,掌握演变规律和确定施工方案。积极采用DGPS、GIS等高新技术,推广疏浚工程电子图形监控系统、施工现场计算机管理、挖泥自动控制系统和水位遥报系统等先进设备,不断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疏浚弃土力求做到综合利用。
  56.建立现代化和完善的航道观测系统。在各主要通航河流上,应逐步完善适合航道观测用的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系统,并与国家控制网相衔接;国家和跨省主要航道的管理机构应配置专业测量队伍和所需的各种设施及设备。勘测工作要逐步实现电子化、自动化。水域测量应推广应用多功能的水文泥沙自动测报系统、DGPS及水深测量计算机自动成图系统等自动化测绘设备;水道和水文测量要实现观测、数据纪录、传递和处理自动化。
  57.适当加大渠化工程力度,兴建电航结合的航运枢纽。以航运为主的河流渠化工程,宜采用中低水头、多级枢纽连续开发方案,做到上下梯级正常档水位相互衔接;当条件许可时,渠化枢纽应建水电站,努力实现“以电养航”;航运枢纽的坝型宜采用大跨度低槛活动坝。
  58.开发人工运河,满足航运需求。新开运河的线路选择应充分利用原有的河道、湖泊、洼地和排、灌渠道;市区运河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沿河港口、码头要合理布局,并设置挖入式停泊区和装卸区;选择运河断面尺度时,要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运河与其它河流交叉时,要解决泥沙问题和水流流态对航行安全的影响。在水源不足的地区要注意解决航运用水或补水措施。要重视运河的护岸工程,研究防冲、防渗、防淤新技术。
  59.通航建筑物的规模、型式和结构布置应满足航行需求。通航建筑物建设,应在合理确定其规模的基础上留有发展余地。在总体布置中,应确保引航道有足够的长度,其进出口的水流条件要满足船舶安全畅通的要求,严禁把通航建筑物布置在水电站、泄水闸之间。通航建筑物型式,一般应以船闸为主,地形复杂的山区河流、水头较大的枢纽等,经过比选,也可采用升船机。要进一步开展三峡工程、其它高水头通航建筑物和船闸坝下河床下切、下游引航道及下闸前门坎水深影响的研究。高水头船闸应采用分散式惯性输水系统和反向弧形门,发展集中遥控或程序控制。
  60.重视航道工程船的开发和引进工作。要适当引进某些大型、先进的挖泥船,切实做好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要加速中、小型挖泥船的研制,逐步实现标准化和系列化,形成本国挖泥船系列。要大力推进挖泥设备、特别是各易损件的研制工作,并加强对老旧船的技术改造。重视打桩船、钻孔爆破船、航标船、测量船等其它工程船的研制,实现航道工程施工机械化。
  61.航标建设应满足航行安全要求,逐步实现现代化。航标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视觉与无线电航标并重的原则。海区航标和内河航标要符合国家标准,并要求与国际航标制式接轨和江海连接,便于航行。视觉航标的总体布局要科学合理、优化配布和逐步完善,为近岸、进出港和内河航行安全提供基本手段,并逐步实现低耗、高效和自动化、遥控化。在重要口门、转向点要设置雷达信标;在近海水域、港区和重要水道要建立连续、实时、三维高精度的无线电指向标定位系统和差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RB/DGPS),满足船舶全天候定位需要。要加强对航标监测、遥控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开发,并高度重视新能源、新光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
  62.提高模拟技术水平,实现测试现代化。要充分重视物理模型研究,解决航道治理和通航建筑物中的泥沙、水流及水力学问题,加速提高数值模拟、特别是三维数值模拟和复合模型的技术水平;结合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运用自航船模及计算机船舶模拟装置研究解决水利枢纽、桥区、急险滩等复杂水域的通航水流条件问题;要针对我国内河航道的自然状态,利用综合分析、概化模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不同类型滩险的成因、演变规律等共性问题开展先导性的研究。要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新技术,进一步实现测试设备自动化和计算、制图及数据处理微机化。
  七、船舶运输
  63.充分开发和利用水运资源,大力发展水路运输。远洋运输应符合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国际航运市场服务与竞争,多方拓宽外贸运输业务。沿海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南北干线运输系统,大力开拓和改善海峡、海湾、陆岛及岛屿间运输,逐步形成完善的沿海运输体系。内河运输要以简统、选优船型、机型和提高船舶平均吨位为重点,按航道等级标准和航区特点统一船型尺度,研制和推广技术经济性能好的定型船舶,发展江海直达运输,限制小马力自航驳的发展,并逐步淘汰水泥船和不符合标准的钢质船。积极推广铁水、公水、管水联运,特别是集装箱多式联运,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