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腹地现状和发展预测;分析货种、流向和集疏运方式。
3.2 船型确定
根据货种、流量、流向、运距等确定合理的靠泊船型。根据现有船型统计资料和未来船型发展动态,确定设计船型,并列出主要尺度。
第4章 总平面布置
4.1 总平面布置原则
根据港口总平面布置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阐述总体布置所遵循的原则。诸如:应遵守国家、当地政府的有关法律、规定等;在各种自然条件下所遵循的原则;港口经营管理的原则;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卫生方面所遵循的原则等。
4.2 论述总平面布置与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后续工程建设及远景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论述总平面布置与相邻单位之间的关系。
4.3 泊位作业标准
阐述港内水域的作业标准,确定船舶在航道中航行和靠泊作业时允许的风、雨、雾、浪、流和冰的等级,并通过统计计算确定码头年作业天数。
4.4 船型尺度
各种设计船型和兼顾船型的主尺度。对于《规范》没有规定的特殊船型,要经统计论述后确定。
4.5 总平面布置方案
4.5.1 水域
1、防波堤和口门的布置
经论证确定防波堤的轴线、口门的朝向和尺度。
2、港池和港内航道布置
经论证确定港池和港内航道的布置和主尺度。
3、码头布置
论述码头轴线的布置、泊位长度、泊位水深、码头面高程、与临近的其他码头和设施相对位置及今后规划发展泊位轴线布置等,从而确定其方位和尺度。
4.5.2 陆域
1 港内道路和铁路布置
根据集、疏运车辆和港内作业车辆的特性以及港内外条件,确定港内道路和铁路的布置和尺度。
2 码头作业区主要建、构筑物布置
论述码头作业区建、构筑物的布置,确定各建筑物间的合理尺度。
3 高程控制设计
对港区内各部分高程进行控制性设计。设计应依据当地水文条件、陆地的天然高程、开挖条件、回填料来源等进行综合比较,确定主要区域的控制性标高。
4 主干管线系统设计
简述各专业管线系统布置原则和概况。
4.5.3 港作车船
说明港口作业所需车辆、船舶数量和规格要求等。
4.6 总平面方案比较
应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列出两个以上方案的优缺点,并详细说明推荐方案的意见和理由。
第5章 航道、锚地及导助航设施
本章主要阐述外航道和待泊锚地的设计内容。
5.1 航道选线和尺度
5.1.1 航道选线原则
根据港口海域的自然条件以及船舶安全航行条件等,阐述航道走向及尺度选定的原则。
5.1.2 主要设计参数
根据设计船型尺度和航行作业要求以及自然条件等,确定各有关设计参数,诸如,船舶航速、航行历时、乘潮水位、船行密度以及不同船型的作业标准等。
5.1.3 航道选线方案
根据地质、地貌、泥沙运动、波浪、流场、潮汐和风况等自然条件,阐述选择航道轴线的理由和依据,论证不同航道走向对船舶航行、波浪的折射作用、航道淤积等方面的影响,经论证比选提出最佳航道轴线方案。
5.1.4 航道设计主尺度
按照《规范》要求,计算航道的主尺度。
5.2 航槽可挖性及稳定性分析
根据航道所在海域的水下地貌、波浪和水流动力、泥沙运动等自然条件,对近海浅滩的成因、历史演变和近期的冲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航槽的可挖性和稳定性,并推算航道的回淤强度和回淤量,必要时要计算灾害性天气的骤淤情况。
5.3 航道疏浚工程
5.3.1 计算航道疏竣工程量
根据航道轴线地形、地质情况和主尺度,计算航槽基建疏竣工程量和施工期回淤量。
5.3.2 抛泥区选择
根据港口建设需要,从当地海域生态环境、回淤情况和距抛泥区的距离出发,论证分析抛泥区的位置、面积、抛填容量的合理性。
5.3.3 疏浚工艺方案选择
说明疏浚土分类并详述疏浚工艺方案确定的原则及依据,说明施工船机选型及配备。
5.4 常规导助航标志的配布
按照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结合工程实际,沿航道、港池配布所需的各种助航标志。提出所选助航标志的类型、规格、型号、数量及助航导标的前后标布置原则和标体高度及标牌工艺要求等。
5.5 待泊锚地的布置和尺度
根据船舶引港概率分布,说明锚地容纳船舶艘数及所需面积。
5.6 港口导航
应根据港口航道和锚地布局特点,确定导航台站的位置并进行导航设备的选择。
第6章 装卸工艺
6.1 主要设计参数
本条主要目的是明确设计前提条件,以此作为初步设计的依据。其主要设计参数应包括:年运量、货种及特性、设计船型、年营运天、工作班制、日工作小时、不平衡系数、货物平均堆存天、直取比重和集疏运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