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条 高强度螺栓的初拧值应根据试验确定。一般取终拧值的40~70%,终拧方法可采用扭短法或转角法。
一、扭矩法:采用扭矩法施拧时,根据选用的施拧工具,应先进行螺栓扭矩系数的试验,从试验数据中求算平均值作为施拧依据,如离散性过大,应认真研究采取措施。供货时如扭矩系数值有保证,可不再作扭矩系数试验。
施拧时,使用电动或音响示功扳手将螺母拧紧到规定的扭矩。扭矩值按下式计算:
M=k·P·d
式中:d——螺栓计算直径(mm);
M——扭矩值(N·m);
k——扭矩系数;
P——螺栓施工预拉力(kN)。
二、转角法:采用转角法施拧时,确定初拧预拉力值后,按板束厚度及层数,试验测定螺栓轴向力与相应转角的关系,作为施拧依据,即在初拧后的螺杆和螺母的端面相对位置划一细线,再用长扳手或风动扳手将螺母拧至规定的角度。
第3.3.10条 高强度螺栓更换,对于大型节点,同时更换的数量不得超过该节点螺栓总数的10%,对于螺栓数少的节点则要逐个更换。在一个连接处(或节点)少量更换的螺栓、螺母及垫圈的材质、规格,必须与桥上使用者相同,不准混用。
第3.3.11条 高强度螺栓拧紧后,为防止雨水及潮湿空气侵入板缝,节点板束四周的缝隙均应腻缝封闭。高强度螺栓、螺母和垫圈的外露部分均应涂装油漆防锈。
第3.3.12条 对于栓焊梁全焊梁,如在焊缝及附近钢材上发现裂纹,可根据裂缝位置、性质、大小及数量,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
一、在裂缝的尖端钻圆孔,孔的直径大致与钢板厚度相等,但最大不超过32mm,裂缝的尖端,必须落入孔中。
二、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拼接的方法进行加固。加固前裂缝尖端处凡能钻孔者均应钻孔。
三、抽换杆件或换梁。
第3.3.13条 对运营中钢梁,禁止使用电焊加固或用电焊联接主梁增加检查和安全设备。
第3.3.14条 相邻钢梁间及梁端与桥台挡碴墙间的净距,必须满足梁跨的正常伸缩,并不得小于100mm(既有钢梁间净距不足100mm时,经检算及观测不影响正常伸缩者,可暂缓处理),如净距大于300mm,可增加悬臂(牛腿),或在两孔梁间增加连接梁。
第3.3.15条 对使用年久,且钢质及技术状态不良和经多次加固的32m以下小跨度钢梁,应有计划地更换为钢筋混凝土梁或预应力混凝土梁。
第四节 支座
第3.4.1条 各种桥跨结构的支座,其类型应符合表3.4.1规定:
各种桥跨结构支座类型
表3.4.1
<font size=+1>
-----------------------------------
|\ 支座 | | | 辊轴 | | |
| \ 类型| 平板 | 弧型铸钢 |(或摇 |板式橡 |盆式橡 |
|梁跨\ | 支座 | 支 座 |轴)支座|胶支座 |胶支座 |
| 类别\ | | | | | |
|-----|----|-------|----|----|----|
| 钢 梁|L<10|10≤L≤24|L>24| | |
|-----|----|-------|----|----|----|
| 圬工梁 |L≤8 |8<L<20 |L≥20|L≤20|L<20|
-----------------------------------
</font>
第3.4.2条 辊轴(或摇轴,以下同)的实际纵向位移应与计算的正常位移相符合。
辊轴的实际纵向位移,可先测量座板和轴承座中心线与固定支座间的距离,按下式求得:
1
δ=-(ao-a)
2
削扁辊轴及摇轴也可测量其倾斜角或丈量其与座板接触面至辊轴边缘的距离。
第3.4.3条 辊(摇)轴支座纵向位移大于容许值或有横向移动时,应予整正。纵向位置容许值(δ1)可按下式求得:δ1=δ2-δ3其中δ2为辊(摇)
轴支座构造的最大容许纵向位移,一般为圆辊轴的边缘超出底板边缘达1/4直径,或削扁辊轴的倾斜角达14°(或为辊轴与底座、轴承座的接触线至辊轴边缘不得小于25mm),摇轴倾斜角达7°。
δ3为由于活载及温度差(即当地最高气温与测量时气温之差或测量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尚可能产生的最大纵向位移。
第3.4.4条 板式橡胶支座,必须与梁底及支承垫石顶面密实。每一墩台上同一片梁的两个支垫顶面相对水平误差不大于2mm,相邻两墩台上支承垫石顶面水平误差不大于3mm。为减少列车摇晃及支座的横向剪切变形,应设置限位措施或支撑。
第3.4.5条 锚栓直径:钢梁一般为32mm,至少25mm,圬工梁为25mm;跨度16m梁的大弧型支座的锚径为28mm,埋入墩台深度不得小于300mm。上下锚栓,如有损坏应及时处理或更换。
对无支座的钢筋混凝土板梁,应在两侧埋设支撑,防止横移。
第3.4.6条 支座各部必须完好,平稳密贴,保证梁跨伸缩、转动自由,滚动(或滑动)面保持润滑,如有缺陷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第3.4.7条 固定支座应设在纵向水平作用力的前端,一般规定:
一、在坡道上,设在较低一端;
二、在车站附近,设在靠车站一端;
三、在区间平道上,设在重车方向的前端。
如遇上述条件不一致时,按水平力作用影响较大的情况设置,一般应先满足坡道的要求。
除特殊设计外,不应将相邻两孔的固定支座安设在同一桥墩上。
第五节 圬工梁拱及墩台
第3.5.1条 圬工梁及墩台应具有要求的强度、稳定、抗裂和整体性,保持良好状态。如有裂损倾斜、下沉、冻害等,可视不同情况采用:树脂胶腻补;压力喷浆、压注灰浆及树脂;墩台躯体包箍;固化土壤;加深或扩大基础;换填卸载等办法进行处理。
对病害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又不勘加固的,应进行更换或重建。
第3.5.2条 圬工梁拱、墩台及框架的恒载裂缝宽度超过表3.5.2所列限值时应加强观测,分析原因进行修补,以保证结构的耐久性。
圬工梁拱、墩台及框架恒载裂缝宽度限值
表3.5.2
<font size=+1>
------------------------------
|梁 别| 裂 缝 部 位 | 最大裂缝限值 |
| | | (mm) |
|----|---------|-------------|
| | |下缘竖向裂缝 |不允许 |
| 预应力|梁|-------|-------------|
|混凝土梁| |纵向及斜向裂缝|≤0.2 |
| |体|-------|-------------|
| | |横隔板 |≤0.3 |
|----|---------|-------------|
| 普通钢|主筋附近竖向裂缝 |≤0.25 |
|筋混凝土|---------|-------------|
|梁及框架|腹板竖向及斜向裂 |≤0.3 |
| |缝 | |
|----|---------|-------------|
| 石、混|拱圈横向及斜向 |≤0.3 |
|凝土拱 |---------|-------------|
| |拱圈纵向 |≤0.5 |
|----|---------|-------------|
| |顶 帽 |≤0.3 |
| |---------|-------------|
| | |经常受侵蚀性环|有筋0.2,无筋0.30 |
| | |境水影响 | |
| |墩|-------|-------------|
|墩 台| |常年有水但无侵|有筋0.25,无筋0.35|
| |身|蚀性 | |
| | |-------|-------------|
| | |干沟成季节性有|≤0.4 |
| | |水河流 | |
| |---------|-------------|
| |有冻结作用部分 |≤0.2 |
------------------------------
</font>
第3.5.3条 墩台上相邻钢筋混凝土梁间和梁端与桥台挡碴墙间的间距,应能保证梁体的自由伸缩(一般梁跨≤16m时为6cm,≥20m时为10cm)。梁端及两片主梁中间的缝隙均应设有挡碴板防止道碴流失下坠。拱桥跨度大于10m的混凝土边墙或跨度大于15m的石砌边墙,应在拱脚附近设温度伸缩缝,相邻孔的拱上刚架及拱上刚架与墩台间也应设伸缩缝;缝宽10~20mm,缝内用浸过沥青的麻筋塞紧。
第3.5.4条 凡能积水的圬工表面,均应设不少于3%的纵向和横向排水坡及泄水管(槽),并保持排水畅通,泄水管直径不小于10cm。在严寒地区不小于15cm,出水口端须伸出建筑物外不少于10cm。
第3.5.5条 圬工梁拱、桥台及钢筋混凝土框架上有可能被积水渗入的隐藏面,均应铺设防水层。旧有梁拱如外露面发现潮湿浸水、流白浆时,应查明防水层情况,进行修理,必要时应增设或更换。防水层按附录八桥涵圬工防水层铺设办理。
第3.5.6条 墩台承受船只或排筏的撞击力可按下式估算:
___
/ W
F=rvsina /----
√ C1+C2
式中:F——撞击力,kN(tf);
r——动能折减系数,当船只或排筏斜向撞击墩台(指船只或排筏驶近方向与撞击点处墩台面法线方向不一致)时,可采用0.2,正向撞击,可采用0.3;
V——船只或排筏撞击墩台时的速度(m/s),此项速度对于船只采用航运部门提供的数据,对于自放排筏采用水流速度;
a——船只(或排筏)驶近方向与墩台撞击的夹角;
W——船只(或排筏)的重量,kN(tf);
C1+C2——船只或排筏的弹性变形系数和墩台圬工的弹性变形系数(m/kN),缺乏资料时,一般假定C1+C2=0.0005m/kN或C1+C2=0.005m/tf。
第3.5.7条 桥涵结构中的混凝土、石料及其砌筑用的水泥砂浆(或小石子混凝土)的最低标号和适用范围,应符合规定:
在寒冷或严寒地区采用石砌体时,除气候干旱不受冰冻影响者外,主体工程所用石料应符合抗冻试验要求。
对严寒地区,宜采用整体灌筑混凝土墩台,其混凝土标号不应低于200号;对于涵洞的帽石、翼墙及其基础,如采用砌体,其水泥砂浆标号不应低于100号,并需作好勾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