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机电部关于机械工业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2)部属高等院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机电类人才培养为主,面向生产第一线,努力办出特色。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条件的重点高校要努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有影响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要加快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进程,加强学校同企业的联系,创建一批高技术产业。“八五”期间各类在校生数基本稳定在1990年现有水平,五年共培养学生9.6万人,其中研究生0.5万人,本科生6.5万人,专科生2.6万人。
  机械系统中专学校重点是提高现有学校规模效益,努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全国形成10个办学水平较高的重点中专学校和20个左右重点专业。
  “八五”期间技术工人要在全面开展岗位技术达标培训、考核基础上,重点抓好技能培训、高级工和班组长培训,同时大力开展适应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等需要的短期专题培训。“八五”末,在岗高级工要达到技术工人总数的8%以上,建成一支以高级工为骨干,中级工为主体,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职业道德水平和技术业务能力的技术工人队伍;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机械工业系统主要技术工种基本实现从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招工。
  (3)要继续做好重点、骨干企业领导干部岗位职务培训,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同时广泛开展适应管理进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短期专题培训。企事业单位各主管专业管理人员、一般专业管理人员和车间主任,“八五”期间经过岗位培训,基本达到部颁布的有关岗位规范要求。制订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规范和培训方案,完善继续工程教育制度,针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要求开展机电一体化、工业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技术、可靠性工程等新理论、新技术培训。
  九、坚持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扩大对外合作是振兴机械工业的一项长期政策。“八五”期间,要在“七五”的基础上,继续贯彻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机械工业上质量、上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
  (1)加快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步伐。针对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扩大技术引进规模。“八五”期间计划引进技术600项,并要使技术引进和行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引进。
  加快已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进度,积极开拓引进技术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国产化水平,并按市场需求形成适度经济规模。
  引进技术的形式要更加灵活多样,除许可证贸易外,还要大力引进人才,开展合作开发、联合设计、联合开拓市场、合作生产、联合销售、联合投标、联合售后服务,以及合资、合作经营等,把合作的范围扩大到商品生产的全过程。凡是有条件的项目都要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和扩大合作范围。
  (2)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进一步推进与国外合作。按照国务院的引导外商投资和机械工业的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外资投向,并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积极吸引外资。把利用外资规划与“八五”技改、基建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效益。兴办“三资”企业有利于解决机械工业资金不足、水平不高、运行机制不活等矛盾,要在努力办好现有“三资”企业的基础上,“八五”争取再兴办一批技术先进型、出口创汇型的“三资”企业。
  (3)产品出口要迈上新台阶。在巩固港澳、东南亚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北美、西欧市场,积极发展苏东、拉美、中东等市场,以重点突破与全方位相结合,逐步形成出口主市场。同时努力发展同周边邻国的边境贸易。
  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抓好八大类机械产品的出口,逐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由劳动密集型、材料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品出口为主,提高技术密集程度较高产品的比重,形成出口主产品。
  有计划地进行出口生产体系建设。“八五”期间要形成50个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100个出口额在500~1000万美元,150个出口额在300 ~500万美元的出口企业,形成出口主力军。
  以部属工贸公司、专业公司、联营公司和重点出口自营企业为骨干,建立快速、灵活、高效的反应机制,积极推进商情、销售、维修服务、广告宣传等软件建设,大力开拓工程成套承包,形成出口主渠道。“八五”期间,还要根据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情况,对机械产品进出口制度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同时争取时机,进入国际市场,获得高新技术。
  (4)在全行业推动智力引进工作,加强科技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围绕机械工业调整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水平的发展重点,有计划地引进技术、管理专家和教育人才。进一步加强国内技术、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工作,提高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的素质,同时积极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并争取在国内召开更多的国际会议。
  十、继续深化改革,进—步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改善宏观调控机制
  (1)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是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根本出路。“八五”期间,要大力开展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在人事管理,劳动用工、内部分配等方面,彻底破除“铁交椅”、“铁饭碗”、“大锅饭”的旧体制。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国家管理企业的方式,把全民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大胆解放思想,突破企业只能“活”不能“死”的传统观念,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对于那些素质很低、产业落后、亏损严重、效益低下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
  要发展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承包制要围绕机械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确保企业技术改造任务的完成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要结合机械企业装备严重老化、需大量投入的特点,合理确定承包基数,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坚决制止目前少数企业虚盈实亏现象,保证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后劲。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