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可结合发展第一产业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西部地区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十六大报告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问题,在强调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突出强调了西部地区要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这既是对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提出的更高要求,也为西部各省区市指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正确途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更加开放的对外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推进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西部开发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其次,要调整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第三,要积极培育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更好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第四,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第五,抓紧立法,为西部开发提供法律保障。
教学中,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内容,渗透十六大精神。
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一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二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三要支持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绝不是权宜之计,它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经济活力、支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有自己用武和大显身手之地。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宏观经济调控,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系统、综合、全局的角度,对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总体指导和调节,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十六大报告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四个基本目标。其一,促进经济增长。这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既体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二,增加就业。这不但能更加充分地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促使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其三,稳定物价。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是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保证。其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要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就必须考虑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平衡,就要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教学中,可结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内容,采用十六大的新表述,贯彻十六大的新精神。
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力;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为了尽快发展经济,分配上必须坚持效率优先。效率优先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兼顾公平,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在收入分配的不同环节,正确把握调节重点。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行机会均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通过多方面的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防止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