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预测到2000年主要产品的产量是:
  粮食49~5亿吨,比1995年的4.65亿吨增加2500~3500万吨;
  棉花450万吨,与1995年的450万吨持平;
  原煤14亿吨,比1995年的12.98亿吨增加1亿吨;
  发电量1.4万亿千瓦时,比1995年的1万亿千瓦时增加4000亿千瓦时;
  原油1.55亿吨,比1995年的1.49亿吨增加600万吨;
  化肥(折纯)2840万吨,比1995年的2450万吨增加390万吨;
  钢1.05亿吨,比1995年的9400万吨增加1100万吨;
  乙烯420万吨,比1995年的243万吨增加177万吨;
  汽车270万辆,比1995年的150万辆增加120万辆;
  集成电路25亿块,比1995年的3.1亿块增加21.9亿块;
  铁路货运量18亿吨,比1995年的16.5亿吨增加1.5亿吨;
  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4亿门,比1995年的0.85亿门增加0.89亿门。
  4、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的提高,主要工业领域的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先进水平,农业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80%以上,农村劳动者各类保险覆盖面达到30%以上。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力争得到基本控制。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九五”期间,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效益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资本系数由“八五”的3.6降为3左右。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6.5%。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由1995年的2.2吨标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1.7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5%。基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提高到70%以上,工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达到2次。
  (四)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商品市场发达,要素市场比较完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收入分配制度较为完善。宏观调控制度和手段比较健全,对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控较为灵敏有效。经济管理法制化达到较高水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登上一个新台阶,商品化、专业化的程度明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水平。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能源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生产和消费结构得到改善。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化通信体系基本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建筑业等支柱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技术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显著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服务功能大大加强。
  下个世纪前10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工程。主要是,继续建设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兴利除害,基本解决长江、黄河水患;着手建设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缓解北方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的矛盾。着手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形成大客运量的现代化运输通道,进行进藏铁路的论证工作。着手建设新的现代化大型钢铁基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钢材新品种的需要。改造和扩建支柱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向百万辆汽车、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规模发展。进行新一代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工程,迎头赶上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进行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和重点产业带,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建设有很大发展,初步建立规模结构和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国民经济技术水平和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主要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下世纪初的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减灾抗灾能力大为提高。
  经过15年的努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将有较大提高,国际竞争力将大为增强,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
  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九五”期间,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经济增长速度
  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条件,努力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九五”期间按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宏观经济环境稳定。
  保持需求总量的适度增长和需求结构的协调合理。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快资金周转,引导和调整财政、信贷资金投向及分布结构。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改善国际收支结构。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大力调整投资结构。保持消费基金的合理增长,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引导消费,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
  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着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发挥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和增加出口的主力作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发挥劳动就业主渠道的作用。
  (二)价格总水平
  “九五”期间,需要继续理顺价格关系。同时,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政策,明显降低价格上涨幅度,首先要努力使之低于经济增长率。
  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大力增加粮食等紧缺产品的有效供给,缓解结构性供求矛盾;加强管理,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抑制生产、流通环节的涨价因素。
  建立和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重要商品储备、风险基金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的建设;建立以价格法为核心,不同层次法规构成的价格法律体系;加强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制止价格欺诈、垄断和暴利行为;进一步理顺基础产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价格;调价和提取建设基金的种类、幅度以及出台时机,要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和年度价格调控目标从严把握。
  (三)固定资产投资
  从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出发,“九五”固定资产投资率按30%来把握。考虑价格因素,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13万亿元,年均增长10%。其中,国有单位投资8.8万亿元,占68%。
  对年度投资规模和在建总规模实行双重调控。年度投资规模的调控以资金源头控制为主。在建总规模的调控,主要是在“九五”前期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
  集中力量保重点。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支柱产业的重点建设。加快现有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调整的步伐。房地产投资重点放在城镇居民住宅建设上。
  实行投资的合理分工。按照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分别进行建设项目的资金配置。中央掌握的建设资金,集中用于全国性或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点工程,以及科技、教育、国防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地方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本地区公益性、基础性项目。除国家重点工程以外的竞争性项目,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主要靠市场配置资源,由企业自主决策和投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投向重点产业。
  完善投资的宏观调控。除预算内资金建设的公益性项目外,所有新建项目都必须确保应有的资本金和铺底流动资金。不符合规模经济标准、技术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项目,不得立项和建设。对建设项目用地实行严格的管理。改进建设项目概算管理办法,切实解决超概算问题。
  (四)财政收支
  “九五”期间,要振兴财政,健全职能,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努力做到财政收入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控制国债规模,使年度发债规模保持在合理的界限之内。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继续完善税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取消各种区域性税率,巩固完善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适当扩大增值税和资源税征收范围;建立覆盖全部个人收入的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调整地方税制结构,健全地方税收体系;依法征税,严格控制税收减免;逐步开征遗产和赠与税、利息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
  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强化管理监督。制定与征管法律相配套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稽查、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离境清税、协税护税等综合法规,以及增值税稽核检查、出口退税、个人所得税、地方税等的单项征管制度和办法。进一步完善纳税申报制度。建立健全税务稽查制度和规程。加快应用计算机进行税收征管的步伐。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