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一定要大力巩固和发展农村改革的成果,继续推进农副产品收购制度的改革,逐步理顺价格关系,搞活流通,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认真进行大江大河的治理,努力增加森林植被,提高防治水、旱、风、虫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并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乱占滥占耕地的现象。北方干旱地区要积极推广耐旱高产作物,开辟旱地农业高产稳产的途径。进一步扶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努力取得更加切实的成效。国家要随着国力的增强逐步增加农业投资,地方财力要更多地用于农业,特别要积极引导乡村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户增加对农业的积累和投入,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此,要在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政策,提高农民对政策的信任感和稳定感,使农民树立长期经营发展的观念。通过改建和扩建一批化肥厂,五年内使化肥生产能力增加标准肥1500万吨。这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要推广科学施肥,提倡增施农家肥,提高土地肥力。还要积极增加农用柴油的供应,增加农用薄膜、农药以及优质农机具的生产和供应。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有利于农业的集约经营和现代化,为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我们决不能因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而放松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也不能因为强调粮食生产又放松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今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资源的开发,要向滩涂、水面、丘陵、山区、庭院和中、低产田进军,加强草原建设,坚决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开展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养殖,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二是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和社会条件,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社会服务业,使之成为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之,要把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把发展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结合起来,使我国农村经济长期保持兴旺发达的局面。
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近年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开始出现的以集约经营为标志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更好地使用科技成果,实现劳动者与土地、技术、装备的合理组合,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为条件,绝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强迫命令和拔苗助长。
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的薄弱环节。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生产潜力,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资金节约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扩建和新建。
基础工业的建设,首先要加快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建设。要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争取每年平均装机900万千瓦以上,并相应进行输电、变电的配套建设,在五年内使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和。煤炭工业要在逐步扩大煤矿建设的同时,继续抓好统配煤矿、地方和乡镇煤矿的技术改造和配套完善工作,努力提高煤炭质量,保证每年增产原煤3000万吨以上。石油工业要加强陆地和海上的普查勘探,争取尽快拿到一批新的油气储量;老油田要积极挖掘潜力,继续保持稳产,同时加强新油田的开发建设,争取每年增产原油300万吨。加快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提高自给能力,增加品种和提高质量,充分重视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使用。通过技术改造和挖潜扩建,努力做到每年增产钢250万吨以上,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和建筑材料也要有较大增加。
必须加快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综合运输,把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运输设施有机结合起来,适当分工,合理分流,努力提高运输的综合效率。铁路建设要以增强晋煤外运能力和某些限制口的通过能力为重点,积极改造老线,建设急需的新线,保证每年增加运力4000万吨以上。继续加强沿海港口和公路的建设。充分利用我国海岸线长、江湖通航水道多的优势,使国内水运事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扩大远洋运输,为发展对外贸易服务。民用航空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要进一步扩大运输能力,搞好在建机场的建设和现有航空设施的改造。加快邮电事业的发展,使大中城市市内电话的紧张状况有所缓和,长途通信和国际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
要大力振兴机械和电子工业,推进横向联合和专业化协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扩大出口提供更多的先进技术装备。轻纺工业要努力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人民消费需要,并争取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
不论是交通运输,还是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都必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改进管理,严格劳动纪律,提高劳动者素质,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加强设备维修,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努力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长期实行稳定发展经济的方针。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过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近年来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社会集团购买力和个人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货币过量发行以及财政支出膨胀,是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从控制需求和增加供给两个方面继续进行努力,争取实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大体平衡。国务院在经济工作中将尽最大的努力,开辟新的财源,增加财政收入,控制财政支出,务使财政赤字不突破计划规定的数额。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合理安排信贷规模,使货币供应量同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坚决压缩计划外投资,压缩一般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以保证必要的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为了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改善人民生活,对消费基金的增长也要作相应的控制。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农副产品供应的同时,大力增加日用工业消费品的生产,特别是增加优质名牌产品和市场紧俏商品的生产。商业部门要积极组织好市场供应,发挥国营商业在平抑物价中的作用。去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增产节约和增收节支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发展很不平衡,潜力还很大,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加快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把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以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促进科技进步,加强智力开发,决不仅仅是科技界、教育界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各地方各部门和各行各业,都必须坚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上,以极大的热情,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努力办好这件大事。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国务院已责成国家科委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明确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以便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切实有效地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
促进科技进步,必须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入手,鼓励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缩短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要不断完善技术市场,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进程,引导和推动科研单位同生产企业之间的联合。进一步放宽放活对科技人员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特别是到城镇、农村、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搞技术承包,开展技术服务。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围绕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原材料工业、机械和电子工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重点,进行重大科技课题的攻关以及工业性试验,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造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积极组织社会集资,大力推行“星火计划”,保持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向更高水平前进准备条件。认真贯彻执行
专利法,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把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