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一、牢固树立建设要依靠改革,改革要促进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把改革放在总揽全局的位置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要实现这个任务,不改革长期形成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设必须依靠改革,改革必须促进建设。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只有以改革总揽全局,才能高屋建瓴,驾驭复杂局势,带动各方面的工作。五年来的实践还告诉我们,由于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而又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只能在经济环境还不宽松的情况下进行。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促进经济建设的稳定协调发展。对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建设和改革相互促进,沿着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前进。
  二、无论建设还是改革,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尊重实践。我们的建设和改革,既不能照搬书本或照搬外国的做法,也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实际,随心所欲,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努力探索自己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正确的建设方针和改革方案都是解放思想的产物;今后建设和改革的顺利发展,仍然必须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先导。解放思想,就要敢于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观念和条条框框,摆脱僵化思想的束缚。对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情,必须坚决支持;对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情,必须坚决革除。只有这样做,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进一步解放,现代化事业才能蓬蓬勃勃发展。
  三、建设和改革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加强现代化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逐步理顺,我国生产建设的经济效益逐步有所提高,但经济效益差的落后状况还远远没有改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经济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当前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体制改革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需要财力物力的支持,这些都只能从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中寻求出路。我们的建设和改革,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来衡量它们的得失成败。我们必须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求得结构合理的比较高的发展速度。而要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逐步由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的轨道上来,必须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不断加强科学管理。我们一定要锲而不舍地在这方面作出成绩,否则的话,我们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上就会没有我们应有的地位。
  四、正确处理建设和改革中目标和步骤之间的关系,保证建设和改革的顺利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些建设和改革的目标是正确的。但是也必须看到,这些目标毕竟还是粗线条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过去五年的情况说明,为了实现建设和改革的目标,有的时候往往需要采取迂回的方式前进。我们既要坚持建设和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鼓舞斗志,提高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把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结合起来,既积极又稳妥地前进。经济关系错综复杂,我们的国家又这么大,情况千差万别,不论是建设规划还是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一下子就设计得尽善尽美,总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目标确定后,必须精心设计方案,确定实施步骤,搞好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加以推广,努力做到稳步前进。
  五、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我国的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取决于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说,改革将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给人民带来新的利益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但是,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实践过程。新体制的诞生和完善,改革的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甚至巨大的代价的。那种希望不花费什么力气就能把改革推向成功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改革最终会给全体人民带来极大的好处,但改革的每项具体措施不可能都立即给大家带来实际利益,甚至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使一些人的利益受到影响。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密切注意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摩擦和漏洞,认真研究解决。我们坚决保护一切按劳取酬、勤劳致富、合法经营的收入,但对过高收入也要依法通过税收等办法进行适当调节。对违法乱纪、非法牟取暴利的,必须坚决依法制裁。同时,要大力加强关于改革的舆论宣传,帮助广大群众弄明白改革措施的内容、意义和必要性,增强对改革的理解,自觉支持改革,参加改革。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肩负着领导改革的历史重任,必须在改革中走在前列,率领群众前进。无论建设或改革,都要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城乡之间,各部门之间,沿海地区、内地和边远地区之间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它们能够得到较好的统筹兼顾。

今后五年建设和改革的目标、方针和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今后的五年,是落实十三大精神,实现新旧体制转换和第二步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性五年。在这五年里,我们要加快和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第七个五年计划,制定和实行第八个五年计划。到1992年,力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500亿元左右,平均每年增长7.5%左右。这个增长速度,大体相当于第七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增长速度。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实现这个目标是完全可能的。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比1980年增长1.7倍,这样就可以为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打下牢固的基础。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在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个总的指导思想,并牢牢把握以下的方针: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和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两者能够更好地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认真执行长期稳定发展经济的战略,更加突出地抓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加快发展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进一步促进全国经济的繁荣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在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围绕着经济建设并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造成适应社会主义要求的良好社会风尚。国务院各部门、各地方和各企业事业单位,都要按照上述要求树立全局观念,同时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这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使这国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协调稳定地向前发展。
  根据上述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方针,国务院要在今后五年里努力实现以下的十项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加强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忽视农业的倾向。到本世纪末,我国粮食生产必须争取达到5000亿公斤,平均每年增产80亿公斤。同时,必须积极发展棉花、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我国人均只有一亩半耕地,要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农副产品的需要,实现从温饱向小康的转变,任务很艰巨,但必须努力完成。我国农村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对目前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应当在发展商品经济的过程中,按照价值规律加以引导和解决。这是在农村工作中必须牢固确立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