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创新产品防伪工作。加快推进防伪技术产业联盟建设,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做强做大防伪企业和产业,推广先进防伪技术,提高防伪行业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加快产品防伪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推动建立防伪产品生产企业和使用企业数据库,加强企业防伪信息资源社会共享。
27. 加强设备监理工作。继续推动设备监理立法,将重大设备的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纳入监理范围。将实施设备监理的重点设备列入《国家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大设备的监管。开展设备监理单位乙级资质省级核准试点工作,选择有条件的省级质监局负责乙级资质现场评审。统一工作程序,严格工作规范,扩大设备监理覆盖面,培育更多“专业覆盖齐全、技术实力雄厚”的设备监理单位。加强对设备监理单位的监督制约,重点对设备监理单位持续满足专业能力、无证或超范围执业等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28. 探索推进服务质量工作。围绕《纲要》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提升服务质量水平的工作措施。积极协调旅游、民航及汽车售后服务等重点服务行业,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试点工作。在部分地区开展民生服务领域顾客满意度评价试点,探索实施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探索建立信用评价等质量服务新业态,重点提升检验检测等质检专业质量服务水平,推进质量服务机构规模化、网络化和品牌化建设,加快培育我国质量服务品牌。
八、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29. 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提早研究策划2012年“质量月”活动主题,协调确定实施方案,创新“质量月”活动形式和内容。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活动主办部门,扩大活动覆盖面,深化活动影响力和实效性。突出广大企业在“质量月”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活动的群众性,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质量月”活动。
30. 推进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联合教育部门研究制定《国家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推动地方质检、教育部门共同启动省、市两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力争年内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辖市(地)建设1~2家中小学质量教育基地。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二批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遴选及授牌工作。
31. 开展质量文化理论研究和工作试点。组织开展质量文化建设相关课题研究,奠定质量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选择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开展质量文化建设试点,逐步积累实践经验。研究制订质量文化建设规范,推动工作有序开展。
九、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