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把统筹协调发展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基本要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四省(区)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大对沿边、民族、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广应用低碳技术,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大重点区域山洪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扩大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着力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加快沿海沿边开放步伐,构筑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第三节 振兴目标
“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振兴的目标是: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壮大,城镇化率走在全国前列,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40%,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东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产业转型升级达到新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以及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创新局面。资源开发补偿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进一步完善,多元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就业、贫困等民生问题极大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出新步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分别达到37.5%和38亿立方米,重要草原、湿地、黑土地得到有效保护,沙地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作用进一步增强。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健康丰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厂办大集体改革全面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国有林区、林场和国有垦区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
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能力明显提升,把东北地区建成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
┏━━━━━━━━━━━━━━━━━━━━━━━━━━━━━━━━━━━━━━━━━━━━━━━━━━━━━━┓
┃ 专栏2:东北地区“十二五”时期主要规划指标 ┃
┣━━━━┳━━━━━━━━━━━━━━━━━━━━━━┳━━━━┳━━━━━┳━━━━━━━━━━┳━━━━┫
┃ ┃ ┃ ┃ 2015 ┃ 年均增长 ┃ ┃
┃ 类别 ┃ 指标 ┃2010年 ┃ ┃ ┃属 性 ┃
┃ ┃ ┃ ┃ 年 ┃ (%) ┃ ┃
┣━━━━╋━━━━━━━━━━━━━━━━━━━━━━╋━━━━╋━━━━━╋━━━━━━━━━━╋━━━━┫
┃ ┃城镇化率(%) ┃57 ┃ 60 ┃[3] ┃预期性 ┃
┃经济 ┃ ┃ ┃ ┃ ┃ ┃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6.9 ┃ 40 ┃ ┃预期性 ┃
┃发展 ┃ ┃ ┃ ┃ ┃ ┃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1293 ┃ 12640 ┃2.3 ┃预期性 ┃
┣━━━━╋━━━━━━━━━━━━━━━━━━━━━━╋━━━━╋━━━━━╋━━━━━━━━━━╋━━━━┫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 ┃ ┃ ┃
┃ ┃ ┃96.8 ┃98.5 ┃ [1.7] ┃约束性 ┃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 ┃ ┃ ┃
┃科技 ┃ ┃90.9 ┃93.8 ┃ [2.9] ┃预期性 ┃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 ┃
┃教育 ┃ ┃1.2 ┃ 2 ┃ [0.8] ┃预期性 ┃
┃ ┃ ┃0.9 ┃1.7 ┃ [0.8] ┃预期性 ┃
┃ ┃万人发明专利数(件/万人) ┃ ┃ ┃ ┃ ┃
┣━━━━╋━━━━━━━━━━━━━━━━━━━━━━╋━━━━╋━━━━━╋━━━━━━━━━━╋━━━━┫
┃ ┃耕地保有量(亿亩) ┃2672 ┃2672 ┃ [0] ┃约束性 ┃
┃ ┃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 ┃36 ┃37.5 ┃ [1.5] ┃约束性 ┃
┃ ┃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37 ┃38 ┃ [1] ┃约束性 ┃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 完成国家指标 ┃约束性 ┃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完成国家指标 ┃约束性 ┃
┃资源 ┃ ┃ ┃ ┃ ┃ ┃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 ┃ ┃ [8.4] ┃约束性 ┃
┃环境 ┃ ┃ ┃ ┃ ┃ ┃
┃ ┃ 二氧化硫 ┃ ┃ ┃ [5.7] ┃约束性 ┃
┃ ┃ 氨氮 ┃ ┃ ┃ [10.5] ┃约束性 ┃
┃ ┃ 氮氧化物 ┃ ┃ ┃ [7.6] ┃约束性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 [30] ┃约束性 ┃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52 ┃0.55 ┃ [0.03] ┃预期性 ┃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882 ┃ ┃ 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预期性 ┃
┃人民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6320 ┃ ┃ 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预期性 ┃
┃生活 ┃城镇登记失业率(%) ┃4.0 ┃ <5.0 ┃ ┃预期性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 ┃ [750] ┃预期性 ┃
┗━━━━┻━━━━━━━━━━━━━━━━━━━━━━┻━━━━┻━━━━━┻━━━━━━━━━━┻━━━━┛
注:①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②[ ]内为五年累计数;③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指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总人数与年末地区总人口之比;④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按照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在实施中要努力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
第二章 建设富裕美好新农村
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富裕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巩固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试点。加快推进粮食增产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重点支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发展优质粳稻,建设黑龙江省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并在其他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当发展粳稻种植。建设优质专用玉米产业带,选育推广优良抗性品种,推广增密种植技术和膜下滴灌等旱作节水技术,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与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单产和优化品种结构。加强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建设,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加快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蛋白或油脂含量,实现分品种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建立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果蔬、花生、食用菌、北药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苜蓿、羊草种植,建设人工饲草地。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养殖加工一体化水平,创建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促进都市型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加强蔬菜基地建设。把东北地区建成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全国重要的畜禽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完善农业基础条件和支撑体系。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对耕地按限制开发要求进行管理,对基本农田按禁止开发要求进行管理。规范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开展耕地培肥、土壤改良、有机质提升和测土配方施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以更高标准推进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以更有力措施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各业生产机械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重点在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疫病防控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