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煤炭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煤炭开采引发的水资源 破坏、瓦斯排放、煤矸石堆存、地表沉陷等,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 严重,恢复治理滞后。煤炭利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大。
六是行业管理不到位。行业管理职能分散、交叉重叠,行政效 率低。资源开发秩序乱,大型整装煤田被不合理分割,不少企业炒 卖矿业权,部分地区片面强调以转化项目为条件配置资源,一些大 型煤炭企业资源接续困难。准入门槛低,一些不具备技术和管理实 力的企业投资办矿,存在安全保障程度低等问题。
(三)发展形势
从国际看,世界煤炭需求总量增加,发达经济体煤炭需求平稳,新兴经济体煤炭需求增长。2010 年世界煤炭产量 53.3 亿吨标准煤, 比 2005 年增加 9.5 亿吨标准煤,其中我国占增量的 74.7%;2010年世界煤炭消费量 50.8 亿吨标准煤,比 2005 年增加 7.8 亿吨标准 煤,其中我国占增量的 91%。但受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煤炭需求增速放缓。主 要煤炭资源大国为促进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为我国 煤炭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创造 了条件。煤炭开发利用领域广泛采用高新技术,世界煤炭工业向集 团化、集约化、多元化、洁净化方向发展。
从国内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 进程加快,煤炭消费量还将持续增加。考虑到调整能源结构、保护 环境、控制 PM2.5 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 重将明显下降。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限制粗放型经济对煤炭的 不合理需求,降低煤炭消费增速,也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 需要,2015 年消费总量宜控制在 39 亿吨左右。瓦斯、水害、地温、 地压等自然灾害日趋严重,煤矿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更加 严格,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东中部煤矿转产和资源型城市转型难度 大,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实现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任务 艰巨。
二、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布局、集约开发、安全生产、高效利用、保 护环境的发展方针,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 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煤炭基 地,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保障煤炭稳定供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矿区环境质量,提高矿工生活水平,促进煤炭工业可持 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煤炭工业发展与产业布局调整、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生产建设与控总量、调结构相结合,保障煤 炭供应安全;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促进煤炭产业升级;坚持开发转化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推进高效清洁利用;坚持企业发展、接替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相协调,建设和谐矿区;坚持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相衔接,实现 互利共赢。
(三)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煤炭调整布局和规范开发秩序取得明显成效,生产进一步向大基地、大集团集中,现代化煤矿建设取得新进展,安全生产状况显著好转,资源回采率明显提高,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取 得重大进展,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企业“走出去”取得新成效, 矿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成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 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煤炭生产:生产能力 41 亿吨/ 年。其中:大型煤矿 26 亿吨/ 年,占总能力的 63%;年产能 30 万吨及以上中小型煤矿 9 亿吨/ 年,占总能力的 22%;年产能 30 万吨以下小煤矿控制在 6 亿吨/ 年以内, 占总能力的 15%。煤炭产量控制在 39 亿吨左右。原煤入选率 65%以上。
煤矿建设:“十一五”结转建设规模 3.6 亿吨/ 年,“十二五”新开工建设规模 7.4 亿吨/ 年,建成投产规模 7.5 亿吨/ 年,结转“十三 五”建设规模 3.5 亿吨/ 年。
企业发展:形成 10 个亿吨级、10 个 5000 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的 60%以上。
技术进步: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 75%以上。其中:大型煤矿达到 95%以上;30 万吨及以上中小型煤矿达到 70%以上;30 万吨以下小煤矿达到 55%以上。千万吨级矿井(露天)达到60处,生产能力8亿吨/年。安全高效煤矿达到 800 处,产量 25 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