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1]38号――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试行)

  本项要求包括:
  a)应确保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并实行存储环境专人管理;
  b)应对介质归档和查询等过程进行记录,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
  c)应对需要送出维修或销毁的介质,首先清除其中的敏感数据,防止信息的非法泄漏;
  d)应根据所承载数据和软件的重要程度对介质进行分类和标识管理。
  6.2.5.4. 设备管理(G2)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对信息系统相关的各种设备(包括备份和冗余设备)、线路等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进行维护管理;
  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维护管理。
  b)应建立基于申报、审批和专人负责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设备的选型、采购、发放和领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c)应对终端计算机、工作站、便携机、系统和网络等设备的操作和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按操作规程实现关键设备(包括备份和冗余设备)的启动/停止、加电/断电等操作;
  d)应确保信息处理设备必须经过审批才能带离机房或办公地点。
  6.2.5.5. 网络安全管理(G2)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指定人员对网络进行管理,负责运行日志、网络监控记录的日常维护和报警信息分析和处理工作;
  b)应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网络安全配置、日志保存时间、安全策略、升级与打补丁、口令更新周期等方面作出规定;
  c)应根据厂家提供的软件升级版本对网络设备进行更新,并在更新前对现有的重要文件进行备份;
  应持续跟踪厂商提供的网络设备的软件升级更新情况,在经过充分的测试评估后对必要的补丁进行更新,并在更新前对现有的重要文件进行备份。
  d)应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对发现的网络系统安全漏洞进行及时的修补;
  1) 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漏洞扫描,对漏洞风险持续跟踪,在经过充分的验证测试后对必要的漏洞开展修补工作;
  2) 实施漏洞扫描或漏洞修补前,应对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充分准备,如选择恰当时间,并做好数据备份和回退方案;
  3) 漏洞扫描或漏洞修补后应进行验证测试,以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e)应对网络设备的配置文件进行定期备份;
  应在配置变更前、变更后分别对网络设备的配置文件进行备份。
  f)应保证所有与外部系统的连接均得到授权和批准。
  6.2.5.6. 系统安全管理(G2)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安全分析确定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
  b)应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对发现的系统安全漏洞及时进行修补;
  1) 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漏洞扫描,对漏洞风险持续跟踪,在经过充分的验证测试后对必要的漏洞开展修补工作;
  2) 实施漏洞扫描或漏洞修补前,应对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充分准备,如选择恰当时间,并做好数据备份和回退方案;
  3) 漏洞扫描或漏洞修补后应进行验证测试,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c)应安装系统的最新补丁程序,在安装系统补丁前,应首先在测试环境中测试通过,并对重要文件进行备份后,方可实施系统补丁程序的安装;
  持续跟踪厂商提供的系统升级更新情况,应在经过充分的测试评估后对必要的补丁进行及时更新,并在安装系统补丁前对现有的重要文件进行备份。
  d)应建立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对系统安全策略、安全配置、日志管理和日常操作流程等方面作出规定;
  e)应依据操作手册对系统进行维护,详细记录操作日志,包括重要的日常操作、运行维护记录、参数的设置和修改等内容,严禁进行未经授权的操作;
  f)应定期对运行日志和审计数据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异常行为。
  应至少每月对运行日志和审计数据进行分析。
  6.2.5.7.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G2)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提高所有用户的防病毒意识,告知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在读取移动存储设备上的数据以及网络上接收文件或邮件之前,先进行病毒检查,对外来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接入网络系统之前也应进行病毒检查;
  b)应指定专人对网络和主机进行恶意代码检测并保存检测记录;
  c)应对防恶意代码软件的授权使用、恶意代码库升级、定期汇报等作出明确规定。
  6.2.5.8. 密码管理(G2)
  应使用符合国家密码管理规定的密码技术和产品。
  6.2.5.9. 变更管理(G2)
  本项要求包括:
  a)应确认系统中要发生的重要变更,并制定相应的变更方案;
  重要系统变更前应制定详细的变更方案、失败恢复方案、专项应急预案。
  b)系统发生重要变更前,应向主管领导申请,审批后方可实施变更,并在实施后向相关人员通告。
  6.2.5.10.备份与恢复管理(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识别需要定期备份的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及软件系统等;
  b) 应规定备份信息的备份方式、备份频度、存储介质、保存期等;
  c)应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及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制定数据的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备份策略指明备份数据的放置场所、文件命名规则、介质替换频率和数据离站运输方法。
  6.2.5.11.安全事件处置(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报告所发现的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但任何情况下用户均不应尝试验证弱点;
  b) 应制定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明确安全事件类型,规定安全事件的现场处理、事件报告和后期恢复的管理职责;
  c)应根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计算机安全事件等级划分方法和安全事件对本系统产生的影响,对本系统计算机安全事件进行等级划分;
  d)应记录并保存所有报告的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分析事件原因,监督事态发展,采取措施避免安全事件发生。
  6.2.5.12.应急预案管理(G2)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在统一的应急预案框架下制定不同事件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框架应包括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应急处理流程、系统恢复流程、事后教育和培训等内容;
  b)应对系统相关的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应急预案的培训应至少每年举办一次。

7.第三级基本要求

  7.1. 技术要求
 
 7.1.1.物理安全
  7.1.1.1. 物理位置的选择(G3)
  本项要求包括:
  a)机房和办公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1) 应具有机房或机房所在建筑物符合当地抗震要求的相关证明;
  2) 机房外墙壁应没有对外的窗户。否则,应采用双层固定窗,并作密封、防水处理。
  b)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高层或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
  1) 机房场地不宜设在建筑物顶层,如果不可避免,应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机房场地设在建筑物地下室的,应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
  2) 机房场地设在建筑物高层的,应对设备采取有效固定措施;
  3) 如果机房周围有用水设备,应当有防渗水和疏导措施。
  7.1.1.2. 物理访问控制(G3)
  本项要求包括:
  a)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1) 机房出入应当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人员进出记录应至少保存3个月;
  2) 没有门禁系统的机房应当安排专人控制、鉴别和记录人员的进出;
  3) 有门禁系统的机房,应当采用监控设备将机房人员进出情况传输到值班点,对外来人员出入机房进行控制、鉴别和记录。
  b)需进入机房的来访人员应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限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
  1) 来访人员进入机房,应有审批流程,记录带进带出的设备、进出时间、工作内容,并有专人陪同其在限定的范围内工作;
  2) 机房出入口应有视频监控,监控记录至少保存3个月。
  c)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装置,在重要区域前设置交付或安装等过渡区域;
  1) 机房应当按照消防要求和管理要求进行合理分区,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装置;
  2) 机房应当设置专门的过渡区域,用于设备的交付或安装;
  3) 重要区域包括: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等功能区域。
  d)重要区域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7.1.1.3. 防盗窃和防破坏(G3)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将主要设备放置在机房内;
  b)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
  1) 主要设备应当安装、固定在机柜内或机架上;
  2) 主要设备、机柜、机架应有明显且不易除去的标识,如粘贴标签或铭牌。
  c)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可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
  通信线缆可铺设在管道或线槽、线架中。
  d)应对介质分类标识,存储在介质库或档案室中;
  e)应利用光、电等技术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
  f)应对机房设置监控报警系统。
  1) 应至少对机房的出入口、操作台等区域进行摄像监控;
  2) 监控录像记录至少保存3个月。
  7.1.1.4. 防雷击(G3)
  本项要求包括:
  a)机房建筑应设置避雷装置;
  机房或机房所在大楼,应设计并安装防雷击措施,防雷措施应至少包括避雷针或避雷器等。
  b)应设置防雷保安器,防止感应雷;
  c)机房应设置交流电源地线。
  7.1.1.5. 防火(G3)
  本项要求包括:
  a)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机房的火灾自动消防系统应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备案。
  b)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c)机房应采取区域隔离防火措施,将重要设备与其他设备隔离开。
  7.1.1.6. 防水和防潮(G3)
  本项要求包括:
  a)水管安装,不得穿过机房屋顶和活动地板下;
  1) 与机房设备无关的水管不得穿过机房屋顶和活动地板下;
  2) 机房屋顶和活动地板下铺有水管的,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b)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c)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d)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7.1.1.7. 防静电(G3)
  本项要求包括:
  a)主要设备应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b)机房应采用防静电地板。
  7.1.1.8. 温湿度控制(G3)
  机房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1) 开机时机房温度应控制在22℃-24℃;
  2) 开机时机房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55%。
  7.1.1.9. 电力供应(A3)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b)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主要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机房应配备UPS,UPS实际供电能力能够满足主要设备在断电情况下正常运行2个小时以上。
  c)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应至少采用双路市电,双路市电应能实现自动切换。
  d)应建立备用供电系统。
  应配备或租用发电机,能够保障持续供电。
  7.1.1.10.电磁防护(S3)
  本项要求包括:
  a)应采用接地方式防止外界电磁干扰和设备寄生耦合干扰;
  1) 机房或机房所在的大楼必须有接地措施,并且接地电阻必须小于1欧姆;
  2) 机房验收报告应提供合格的检测结果。
  b)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铺设在不同的桥架或管道,避免互相干扰。
  c)应对关键设备和磁介质实施电磁屏蔽。
  7.1.2.网络安全
  7.1.2.1. 结构安全(G3)
  本项要求包括:
  a)应保证主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主要网络设备近一年的CPU负载峰值应小于30%。
  b)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应在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进行路由控制建立安全的访问路径;
  业务终端和业务服务器应放置在不同的子网内,并建立安全的访问路径。
  d)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应绘制完整的网络拓扑结构图,有相应的网络配置表,包含设备IP地址等主要信息,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并及时更新。
  e)应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
  f)应避免将重要网段部署在网络边界处且直接连接外部信息系统,重要网段与其他网段之间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g)应按照对业务服务的重要次序来指定带宽分配优先级别,保证在网络发生拥堵的时候优先保护重要主机。
  应对所有业务确定重要性、优先级,制定业务相关带宽分配原则及相应的带宽控制策略,根据安全需求,采取网络QoS或专用带宽管理设备等措施。
  7.1.2.2. 访问控制(G3)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b)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
  c)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
  对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通用性协议命令级控制。
  d)应在会话处于非活跃一定时间或会话结束后终止网络连接;
  e)应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
  f)重要网段应采取技术手段防止地址欺骗;
  g)应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
  h)应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
  原则上不应通过互联网对重要信息系统进行远程维护和管理。
  7.1.2.3. 安全审计(G3)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b)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d)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7.1.2.4. 边界完整性检查(S3)
  本项要求包括:
  a)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b)应能够对内部网络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能够检查内部网络用户采用双网卡跨接外部网络,或采用电话拨号、ADSL拨号、手机、无线上网卡等无线拨号方式连接其他外部网络。
  7.1.2.5. 入侵防范(G3)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