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2.5条第6款,收集“负荷特性等有关资料”时,还要包括法定节假日负荷特性等有关资料。
17.第2.6条,“电源和电网发展状况”还应包括:历年装机增长率、发电量增长率、各类机组装机容量、水火电装机比例;主要电源的机组台数容量、投产时间、设备利用小时、调节性能等;220kV及以上变电站数量及容量;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条数及长度等。
18.第2.8条第1款,分析“本地区电力消费水平”需包括:人均用电量、人均生活用电量、电力和电量及其年增长率等。“用电构成”是指各行业(部门)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
19.第2.8条第3款,分析电力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假设电力需求函数中,所有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仅当电价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电力需求量的变动,他用需求量的相对变化率与电价的相对变化率之比来表示,他是需求量对电价变化敏感度的量度。公式表达为:(公式略)
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公认的具体计算方法,需要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
20.第2.9条,对与电力工业发展有关的能源、运输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环保限制要求、各类电站厂址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
21.第2.10条,“负荷密度”主要指城市单位面积用电量。国外的经济发展和用电增长情况对我国电力市场需求预测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只有在全国(或本地区)所处的各种条件与相应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地理、气候、人文条件大致相仿时,方可与我国(本地区)用电水平作横向比较。
第三章 影响电力需求的因素分析与预测
1.第3.1条,指在2.1条及2.3条资料与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向地区综合部门收集未来经济、社会规划资料与数据。有的数据收集不到时,要在历史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与分析,如只能收集高耗能产品的短期规划资料,较长时期的规划资料难以收集,就需要对高耗能产品的发展前景给予预测与分析。
2.第3.4条,定性与定量分析以下经济因素与电力需求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预测期内的各水平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年增长率。
经济周期波动:要了解与分析本地区周期波动特点及未来周期波动趋势,分析预测基准年在周期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对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的影响。
产业结构:规划期内各水平年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及分行业(各地区自定)的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技术进步:在此是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消费水平:各水平年城乡居民实际人均收入水平及年增长率。
3.第3.6条,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具有较高水平的生产率、广阔的需求前景和采用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其份额迅速增长,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产业。目前,我国的支柱产业为机械工业、汽车工业、建筑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
析高新技术产业:一般是指技术密集度高、更新速度快、具有较高附加值和能有效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并对相关产业产生波及和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群体。
新的经济增长点,某些产业或行业的发展能对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相当大的作用,则称这些产业或行业的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第3.8条,在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出各年(水平年)相应的产值单耗、产量单耗、单位面积(人均)用电量、单位面积(人均)空调用电量等指标。
5.第3.9条,“电器”是指: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电炊、电热水等;“耗电水平”指:分城乡、分收入水平户均各种电器功率数、使用时间、年耗电量等。
“电力能源在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走势”,是指要研究区域内天然气、液化气、太阳能、煤炭、薪柴在居民生活中的使用前景,预计电力能源在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要求给出相应定量指标。
6.第3.10条,需求侧管理(DSM)是鼓励用户节电,改变用电方式,削峰和移峰填谷的有效措施,对电力需求,特别是对用电特性有重大影响。
要求定性分析,并尽可能给出定量计算指标。
7.第3.12条,“供电条件改善”需着重考虑城网、农网改造等措施的作用。要求定量分析电网覆盖率,供电条件改善后线损减少量、用电量增加量等指标。
8.第3.13条,预测和收集将来各类用户的电价(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分析电价对电力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分时电价等对负荷曲线的影响。可按下列方法进行。
(1)预测分析规划期内每年各个行业的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
(2)计算每年的各个行业的电价变化率;
(3)根据价格需求弹性系数计算容量变化率和电量变化率。
电量和容量变化率=电价变化率×价格弹性系数。
(4)根据没有考虑价格因素的电量需求和容量需求及电量(容量)变化率进行调整电量需求和容量需求。
调整后的电量需求和容量需求=调整前的电量需求和容量需求+调整前的电量需求和容量需求×电量(容量)变化率
9.第3.14条,对气温和水情变化对用电的影响,要求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计算,给出相应指标。
第四章 需电量预测
1.第4.1条,
全社会口径:是指全社会范围统计的有关资料;
电网口径:按电网覆盖范围统计的有关资料;
经济区域:是指具有资源互补性的几个相邻地区组成的地理区域;
行政区域:按国家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的区域;
供电区:是指国家颁发供电许可证的电力企业法定供电营业区。
当电网主网未能完全覆盖整个地区,存在着其他孤立小电网同时向相本地区供电的情况下,需要分别对全社会口径和电网口径的需电量进行预测,并考虑预测期内电网延伸。
2.第4.1条第4款,根据不同的预测要求可分别进行经济区域、行政区域或供电区需电量预测,不要求都进行三种区域预测。
3.第4.2条,对电力需求影响较大的企业,指本地区特定/重点电力用户。对需电量影响较大的企业应包括在规划期内投产的重大建设项目。
4.第4.3条,需电量预测方法通常可分为部门分析法、经济模型法、类比法等几类(详见附录B)。行业(部门)划分可参考第二章第2条。
5.第4.5条,较大影响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速度、电价及可量化的有关政策措施等。
第五章 负荷及负荷特性预测
1.第5.1条的第1、2、3款,年最大负荷预测包括对全社会、电网、统调,各个分地区和分行业(部门)的年最大负荷、月最大负荷、周最大负荷、典型日最大负荷进行预测。分地区和分行业最大负荷预测是全网最大负荷预测的基础,同时分地区年最大负荷为全地区的电网建设布局方案提供依据。月、周和典型日最大负荷一般与负荷曲线结合在一起进行预测。
2.第5.1条第4款、第5款和第6款,分别对负荷曲线和负荷特性参数预测的内容作出规定。其中分行业(部门)的负荷特性预测,是为了更有效反映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对负荷的影响。
年时序负荷曲线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8760小时负荷数据,是进行供电可靠性分析和系统运行优化的重要参数。鉴于年时序负荷曲线预测工作量大,面难较多,近期较难做到的实际情况,要求从现在开始,进行资料收集、记录和积累,设想在2~5年内,各公司都要达到能够进行年时序负荷曲线预测。
3.第5.2条,常用的最大负荷预测的方法有:平均增长速度法、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法、负荷率法等;负荷曲线预测方法有:各行业负荷曲线叠加法、综合负荷曲线扩展法等,具体方法参阅附录C。
4.第5.3条,负荷结构指某一特定时间各行业(部门)或各产业负荷占总负荷的比重,一般取年(日)最大负荷时各行业的负荷比重为代表。
用电方式指电力消费特性。不同类型和性能的用电设备,不同生产班制和工艺流程,其用电方式是不同的。
负荷结构和用电方式改变是引起系统负荷和负荷特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应进行重点分析。
根据未来的用电特性与电价(包括分时电价)、气温、需求侧管理措施等的相关性将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要求加强上述因素对负荷特性的影响分析,并应尽快研究开发相应的计算分析模型和计算机软件。
第六章 售电量预测
售电量预测是电力市场分析预测中新增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电力公司当前迫切要加强的工作。目前,售电量预测没有形成几种成型的方法,需要各电力公司根据自身实情进行创新。
第七章 结论与分析
1.第7.1条,本条要求将分析预测结果进行汇总,其基本内容参照如下表格,必要时增加其他有关数据和附图等。同时用文字说明方案在预测期内主要指标值等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