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场址选择技术规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3年9月30日发布 发改能源[2003]1403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统一和规范风电场场址选择的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制定《风电场场址选择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规划建设的大型风电场项目,其它风电场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 工作内容和深度
第三条 风能资源
1、建设风电场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能量丰富、风向稳定的风能资源,选择风电场场址时应尽量选择风能资源丰富的场址。
2、现有测风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资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部分省区的有关部门绘制了全国或地区的风能资源分布图,按照风功率密度和有效风速出现小时数进行风能资源区划,标明了风能丰富的区域,可用于指导宏观选址。有些省区已进行过风能资源的测量,可以向有关部门咨询,尽量收集候选场址已有的测风数据或已建风电场的运行记录,对场址风能资源进行评估。
3、某些地区完全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现成测风数据;还有些区域地形复杂,即使有现成资料用来推算测站附近的风况,其可靠性也受到限制。在风电场场址选择时可采用以下定性方法初步判断风能资源是否丰富。
1)地形地貌特征判别法
可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对缺少现成测风数据的丘陵和山地进行风能资源粗估。地形图是表明地形地貌特征的主要工具,应采用1:50000的地形图,能够较详细地反映出地形特征。
a)从地形图上可以判别发生较高平均风速的典型特征是:
--经常发生强烈气压梯度的区域内的隘口和峡谷;
--从山脉向下延伸的长峡谷;
--高原和台地;强烈高空风区域内暴露的山脊和山峰;
--强烈高空风,或温度/压力梯度区域内暴露的海岸;
--岛屿的迎风和侧风角。
b)从地形图上可以判别发生较低平均风速的典型特征是:
--垂直于高处盛行风向的峡谷;
--盆地;
--表面粗糙度大的区域,例如森林覆盖的平地。
2)植物变形判别法
植物因长期被风吹而导致永久变形的程度可以反映该地区风力特性的一般情况。特别是树的高度和形状能够作为记录多年持续的风力强度和主风向证据。树的变形受几种因素影响,包括树的种类、高度、暴露在风中的程度、生长季节和非生长季节的平均风速、年平均风速和持续的风向。已经发现年平均风速是与树的变形程度最相关的因素。
3)风成地貌判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