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家庭美德建设,要从孝敬父母抓起,开展评选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项活动,提倡尊老敬老、夫妻互敬互爱、科学育儿教子的社会风气。职业道德建设,应通过广泛开展信得过单位、信得过产品、信得过摊点等各项评比表彰活动,引导人们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社会公德建设,应大力提倡互助互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动员和组织党团员、青少年为鳏寡老人、军烈属及其他贫困农户提供各种帮助,形成邻里互助、团结友爱的风尚。
(13)把道德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要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中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针对农村实际,普及法律法规常识,增强农民的守法观念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加强典型案例宣传,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对农民进行教育。农村干部和执法人员要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要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逐步实现村级规范化、民主化管理。深入细致地做好民事调解中的思想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14)移风易俗,树立新风。这是转变农村社会风气、提高农民道德水准的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要教育党团员不参与并反对封建迷信和封建宗族活动,严格区分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活动的界限,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的不良风气。禁止党政干部参神拜庙、求卦问卜、大办丧事。要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取缔求神问卜等封建迷信活动。要重视对婚嫁丧葬、节日及祭祀等民事活动的引导,实行婚事丧事简办,推进殡葬改革,反对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提倡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改善农村社会风气。要深入持久地开展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生育观,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四、积极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15)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必须提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日程。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阵地、队伍、设施建设,改变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用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16)切实解决电影、戏剧下乡问题。要组织力量,每年拍摄一批反映农村生活、质量较高的影视作品。要巩固农村电影发行放映队伍,增加电影放映点,在条件允许和农民自愿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办法,解决电影放映所需经费问题,保证农民能够经常看上电影。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文艺团体送戏下乡,支持、鼓励他们深入农村演出。
(17)把倡导和组织农民读书,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措施来抓。要组织好图书报刊的出版发行和阅读使用。定期评选优秀农村读物、优秀图书代销点、优秀农村图书发行员和先进农村书店,并给予表彰和奖励。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农业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做好工作,确保“万村书库工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