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上,对每一获证单元均应抽取相应型号产品现场核实附件4中第3条款内容。多于一个覆盖型号的产品为同一获证单元时,获证后每四年产品抽样应覆盖不同型号的产品。
4.5.2.3 产品抽样检测
1) 抽样
在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期间,进行抽样。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随机抽取。抽样检测的数量为每个单元1套,抽样基数应不低于抽样样品数量的5倍。多于一个覆盖型号的产品为同一获证单元时,获证后每四年产品抽样应覆盖不同型号的产品。
2) 检测
对抽取样品的检测由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抽样检测项目由认证机构依据本规则中的4.2.2条做相应规定。
4.5.3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经认证机构评定,监督结果符合要求,可以保持认证资格;监督结果不符合要求,取消认证资格。
如果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存在不合格项和/或产品抽样检测不合格,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整改结果合格,经认证机构评定,可以保持认证资格;逾期不能完成整改,或整改结果不合格,取消认证资格。
保持认证资格的,继续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取消认证资格的,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
5 认证证书的维持和变更
5.1 认证证书的维持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原则上不规定截止日期,证书的有效性依赖认证机构的监督获得保持。
5.2 认证证书覆盖内容
认证证书须包括委托人的名称和地址、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生产厂名称、地址及工厂代码、产品单元名称和设计型号、认证实施规则、产品认证标志、认证机构名称、批准签名、日期及认证机构规定的其他内容。应认证委托人要求,认证证书中也可包含销售型号和/或商标。
5.3 认证变更
当认证证书或其覆盖的产品发生下列变更时,持证人应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
1)增加或减少同一单元内的产品;
2) 获证产品的结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规格、型号、供应商或涉及产品安全设计、电气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与相关产品标准的符合性或型式试验样品的一致性;
3)认证产品的商标,持证人、制造商、生产厂(名称、地址、质量保证体系)等变化;
4)其他影响认证要求的变更。
持证人应从认证申请开始办理手续,认证机构应核查变更产品与原认证产品的一致性,确认变更对原认证结果有效性的影响,针对差异做补充检测和/或工厂检查。经评定合格后,确认原证书继续有效或换发认证证书。
5.4 增加认证单元
根据本规则4.1.1条所规定的认证单元划分原则,已获得同类产品认证的委托人增加新的认证单元时,委托人须提出正式书面申请。
委托人提交正式的申请文件,经认证机构受理确认,安排产品型式试验,依据具体情况实施工厂检查。经认证机构评定合格后,颁发认证证书。
5.5 减少认证单元
认证证书持有者提出不再保留某个已获认证单元的认证资格时,认证证书持有者须向认证机构提出书面报告。经认证机构确认后,收回原认证证书,注销相应的认证单元,同时原认证证书持有者应停止在该认证单元的产品上使用认证标志。
6 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销
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销,按《
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规定执行。在认证证书的暂停期间及认证证书注销和撤销后,认证证书覆盖型号产品不得出厂、进口。
7 认证标志使用的规定
认证证书持有者必须遵守《
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7.1 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
本规则覆盖产品不允许加施任何形式的变形认证标志。
7.2 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认证标志为:
7.3 加施方式和位置
可以采用国家统一印制的标准规格标志、模压式或铭牌印刷三种方式。如采用模压式或铭牌印刷方式,应注明产品的生产厂代码。
至少应在产品本体外壳显著位置上加施认证标志。使用标准规格认证标志尺寸为2号至4号。
8 收费
认证收费由认证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收取。
附1:
防盗报警控制器产品强制性认证单元划分说明
1.单元划分
1.1 电源供电方式不同(如阻容降压、变压器、开关电源、电源适配器等)的产品不能作为一个单元。
1.2 报警接收方式不同(有线、无线、总线等)的产品不能作为一个单元。
1.3 主板形状、结构(电路原理)不同的产品不能作为一个单元。
1.4 设置/解除警戒方式不同的产品不能作为一个单元。
1.5 符合上述单元划分的要求,因部分关键元器件、报警传送方式、使用键盘等存在差异的型号,可按同一单元申请认证,但须按如下方式送样,并增测相关检测项目:
差异项目名称
| 增测项目
|
报警传送方式不同(电话线、总线、专用宽带网、因特网、有线电视网、电力网、无线专用网、无线公网)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键盘主板结构不同
| 功能试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主芯片不同
| 高温试验、低温试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防雷器件不同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同一供电方式电源的模块及其主要元器件(容量、规格、型号)不同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绝缘电阻、抗电强度、泄漏电流、电源电压适应性。
|
主机外壳材质不同
| 阻燃试验、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
主机外壳结构不同
| 外壳防护等级试验、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
2.关键元器件或部件
a)主芯片;
b)电源模块及其主要元器件;
c) 防雷器件
d)外壳
3.送样数量及要求
3.1 样机清单
序 号
| 名 称
|
1
| 防盗报警控制器(含供电电源、产品说明书)
|
2
| 控制键盘(如果是外置)
|
3
| 专用传输线(如果具有)
|
3.2 送样数量及要求
3.2.1 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按上述样机清单要求送该型号样品2套。
3.2.2 认证单元中多于一个型号的,选取防盗报警功能最全的为代表性型号,按上述样机清单要求送样品2套。
3.2.3 同一单元中有差异需增测检测项目的型号,另送样一套。
3.2.4 以无线传输方式接收探测器报警信号的防盗报警控制器,需随每套主机送与其配套的无线探测器样品1只(对);
3.2.5 异地报警(含无线传输报警)的防盗报警控制器,需送报警接收装置1台(用于测试报警发送及控制等功能);
3.2.6 如果产品增加与报警功能相关的部件,须每个部件送一套样品,随主机检测相关项目。
附2:
防盗报警控制器产品强制性认证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委托人应提供合格的样品、样件进行型式试验。型式试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如下:
1 机械结构、标志及机壳防护等级
防盗报警控制器的机械结构、标志、及机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 12663-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的第5.1.2、5.1.3和5.1.6条的要求。对于具有远程监控站的防盗报警控制器,5.1.2.3不作要求。
2 功能
2.1 设置警戒与解除警戒
防盗报警控制器的设置警戒与解除警戒功能应符合GB 12663-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的第5.2.2条的有关A级要求,其中5.2.2.5条中c)项不作检测,5.2.2.1条设置警戒与解除警戒可通过软件进行。
2.2 报警
防盗报警控制器的报警功能应符合GB 12663-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的第5.2.3条的有关A级要求,其中5.2.3.6条不作检测。异地报警的防盗报警控制器,防拆报警和防破坏报警应符合第5.2.3条的有关B级、C级要求。具有电话报警功能的产品,在第5.2.3.1条中c)项的防破坏报警中应增加电话线断线报警功能。具有无线传输功能的产品,增加无线传输频率测试,且只能使用国家已规定或核准的频率。接收无线探测器报警信号的产品,第5.2.3.1条中c) 防破坏报警中第(1)项不作检测。
3 电源
防盗报警控制器的电源应符合GB 12663-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的第5.3.1~5.3.3条的要求。对于具有远程监控站的防盗报警控制器,远程监控站应能监测到主机主电源的状态和备用电源欠压指示。
4 环境适应性
防盗报警控制器的高温、低温和振动试验应符合GB 12663-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的第5.4.1条中 a)、b)、d) 项的要求。
5 电磁兼容性
防盗报警控制器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 12663-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的第5.4.2条的要求。
6 安全性
防盗报警控制器的绝缘电阻、抗电强度、过压运行、过流保护、泄漏电流和阻燃要求应符合GB 12663-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的第5.5.2~5.5.6和5.5.9条的要求。
附3:
防盗报警控制器产品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为保证批量生产的认证产品满足实施规则中规定的标准要求,工厂应满足本文件规定的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1 职责和资源
1.1职责
工厂应规定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工厂应在组织内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负责建立满足本文件要求的质量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
b) 保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c) 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
d) 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能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
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
1.2 资源
工厂应配备必要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强制性认证标准要求的产品;应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必要的环境条件。
2 文件和记录
2.1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对本文件要求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控制应确保:
a) 文件发布和更改应由授权人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
b) 识别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以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c) 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2.2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的文件化程序。质量记录应清晰、完整以作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
质量记录应有适当的保存期限,保存期限应不少于两次工厂检查的时间间隔(24个月)。
3 供应商的控制
工厂应制定对关键件和材料的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的程序,以确保供应商具有保证提供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满足要求的能力。
工厂应保存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日常管理记录。
4 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
4.1 工厂应对产品生产的关键工序进行识别,关键工序须包括波峰焊和/或再流焊。关键工序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该工序没有文件规定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时,则应制定相应的工艺作业指导书,使生产过程受控。
4.2 产品生产过程中如对环境条件有要求,工厂应保证工作环境满足规定的要求。
4.3 可行时,工厂应对适宜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
4.4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的制度。
4.5 工厂应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保最终产品及零部件与认证产品一致。
5 检验试验仪器设备
用于检验和试验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校准、检定和检查,以满足测量、检验和试验要求。检验和试验的仪器设备应有操作规程,检验人员应能按操作规程要求,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
用于确定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试验仪器设备应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应溯源至国家或国际基准。对自行校准的,应规定校准方法、验收准则和校准周期等。仪器设备的校准或检定状态应能被使用及管理人员方便识别。
应保存仪器设备的校准或检定记录。
当发现检验试验仪器设备功能失效时,应能追溯至已检测过的产品。必要时应对这些产品重新进行检测。应规定操作人员在发现设备功能失效时需采取的措施并记录采取的调整措施。
6 不合格品的控制
工厂应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容应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方法、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经返修、返工后的产品应重新检测。对重要部件或组件的返修应作相应的记录,应保存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
7 内部质量审核
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内部质量审核程序,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并记录内部审核结果。
对工厂的投诉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应保存记录,并应作为内部质量审核的信息输入。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