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农业面源污染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防治工作力度。
近年来,各省市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有了很好的开头,但大面积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有机肥利用率还很低,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还有不少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日渐突出,对水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而且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5.船舶污染问题突出,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解决措施。
这次检查的三省市地处长江流域,水网遍布,水上交通十分发达,但是船舶排放废油、废水、粪便、垃圾等污染物排放量很大,每年仅船舶上排入长江的生活垃圾就有18万吨之多。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并有相应的法规,一些船舶对垃圾也进行了集中的收集,但由于船只分散流动和有些船民、游客环保意识还不是很强,加上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以及管理还不配套,除分散的自由排放外,尚存在“集中收集、集中排放”的现象。对此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几点建议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水环境质量在一些地区呈恶化之势,水资源短缺趋于严重。近两年来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各级领导干部万万不能掉以轻心,要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进一步重视和抓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使我国在本世纪内有一个稳固的水资源安全基础。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严重不足和持续下降已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400立方米,仅为全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149个国家中,排在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少数几个贫水国之一,并且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大。随着人口增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可供应量还继续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我国北方和一些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日益尖锐,正在严重影响着这些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我国南方水资源本来相对丰富,但由于严重的水污染,也出现了有水不能用的水质型缺水现象。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对水资源问题要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要把水资源保护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来认识,要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任何时候都不可松懈。
当前,在部分领导干部中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片面认识:一是认为环境保护、防治污染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对立的,搞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二是认为环境保护、防治污染是政府行为,不能借助于市场经济的手段;三是认为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只有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四是认为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必须等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提到议事日程,等等。对于这些片面认识必须加以澄清和纠正。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能培育一个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改善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升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扩大一个地区无形资产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大量的事实表明,环境保护除了有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外,同时还有经济效益。对污染防治工作,应该说是早抓早主动,早抓早得益,如果抓晚了话,将来所付出的治理代价将是现在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此外,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靠政府,同时也要靠市场、靠社会、靠全民参与。因此,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也要调动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只有这样,环境保护才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水安全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以对历史、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
水污染防治法也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把改善本地区水环境质量列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紧抓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协作,通力合作,精心组织好规划中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扎扎实实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努力完成好规划中规定的各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