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01)

  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经营对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订单农业”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国夏收农作物“订单”面积已达5300万亩,比上年增长55%。目前全国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万多个,带动农户3900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确定了151家重点龙头企业,并出台专门政策进行扶持。全国有24个省制定了扶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发展的政策。吉林、四川、湖北三省依托粮食生产优势,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探索转化增值、良性循环的路子。吉林省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10多个,年转化玉米能力达400多万吨。德惠市德大公司是国内大型肉禽加工企业,目前已形成年加工肉鸡7000万只、转化玉米60万吨、大豆45万吨的生产能力。为公司养鸡农民2万人,种植订单大豆的农户28.6万户。公司直接和间接安排农村劳动力15万人,带动范围达7个县市、62个乡镇、600多个村屯。
  (三)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减负工作取得新进展
  从全国情况看,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今年上半年人均纯收入106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增幅比去年提高2.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吉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22元,同比增长8.7%。四川省、湖北省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去年增长48元和80元。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减负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一项制度,八项禁止”的规定,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收费、电价、报刊摊派、达标升级活动等专项治理力度,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防止“三乱”反弹。农民减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统计,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税费负担额由上年的100元下降到90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4.5%下降到4%。吉林、四川、湖北三省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减负力度,2000年,吉林省、湖北省农民人均提留统筹费占纯收入的比重为3.1%和3%,分别比上年降低了0.4和0.3个百分点。
  (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各级政府把科技进步作为振兴农业的强大动力和主要支撑,采取多种措施,加快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2%。
  “九五”期间,在863计划高新技术农业领域中,启动了作物育种、胚胎移植、农业信息等方面的200多个项目;农业科技攻关在全国共建立各类试验基地1995个,示范点4807个。同时,扩大了“丰收计划”、“种子工程”等项目规模,重点推广了优质新品种、栽培技术、旱作节水技术等5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启动了15个“科技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县”和100个“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村”。在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同时,推出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西部开发农业人才培训计划”,目前已安排295个县,计划培训100万农民。四川在水稻、玉米等品种改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湖北省推广了240多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吉林、四川、湖北三省在“九五”期间,通过培训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分别为19万人、40万人和48万人。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