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发现、解释与导向的社会学方法论贯穿于费孝通先生70年学术研究的始终,其中,发现、解释是基础,多维导向是目标。在发现和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费老决定献身学术、富民强国,将学术与人生融入社会,这既是对自己学术的导向,也是对人生价值的导向;面对富民强国的宏大研究课题,费老一生行走、解读中国,不断地发现问题、解释问题并建言献策,这是学术对社会发展的导向;在艰辛的研究历程中,费老不拘一格、推陈出新,阐明科学研究的价值观并开创实践具体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这是对社会学学术未来的导向;认识社会不是终点,改造社会才是目标,费老立足高远、提倡文化自觉,这是对学术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导向。费老终其一生进行社会学研究,始终践行发现、解释、导向的社会学方法论,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学科发展和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周运清,武汉大学教授。
【注释】李骏.从“乡土中国”走出来的“社会学中国学派”——上海社会界追思费孝通先生学术理论研讨会综述.探索与争鸣,2005(7).
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北京大学学报,1995(2).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1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09.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4(1).
曲志红,沈路涛,吴云赞.费老:学问成于行走,一生志在富民.新华每日电讯,2005-04-28.
徐平.从实求知志在富民——纪念费孝通先生逝世四周年.群言,2009(4).
费孝通.我的思路框架.群言,2004(4).
张冠生.乡土足音——费孝通足迹·笔迹·心迹.北京:群言出版社,1996:102
费孝通.中国乡村考察报告·总序.社会,2005(1).
刘豪兴.跨越“文野之别”的理论与实践——再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3).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38.
刘豪兴.费孝通江村研究50年.社会学研究,1989(3).
宋林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费孝通的一项重要学术贡献.江海学刊,2006(1).
邱泽奇.作为“粮食”的学术——费孝通先生周年祭.群言,2006(5).
马林诺夫斯基.江村经济·序//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宋林飞.费孝通小城镇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南京大学学报,2000(5).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5-16.
沈关宝.从学以致用、文野之别到文化自觉:费孝通老师的文化功能论.社会,2006(2).
郑杭生.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纪念费孝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70周年.江苏社会科学,2006(1).